《“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君子文化”与“君子培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3
/ 2

《 “ 诺曼底 ” 号遇难记》之 “ 君子文 化” 与 “ 君子培育 ”

尤成群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 725400

摘要:《“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哈尓威船长以其在遇到船难时忠于职守、坚决果断、英勇无畏的表现,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中国传统的“君子文化”。为深入探究此文化,并培育学生的“君子人格”,本文做出了基于小说体裁,从环境情节角度分析人物、感知君子;基于时代观念,从开放思想视野分析人物、辨析君子;基于想象权限,从各类人物立场分析人物、亲体君子三大环节的阐述,以契合学生感知与品格建构的规律,培育新时代的君子文化,塑造新时代的君子之人。

关键词:《“诺曼底”号遇难记》 君子文化 君子培育

《“诺曼底”号遇难记》所表现的中心人物——哈尓威,虽然是一位随船在大海上飘荡的英国船长,但他在突如其来的船难发生后,尤其是在20多分钟的救援工作中,充分显露出了在中国大陆上孕育并生长数千年的“君子文化”与“君子人格”。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儿女独特的人格理想,亦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契合“复归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今教育需求,结合“君子文化”与“君子培育”的文本解析,便成为了创新教学“异域文本”——《“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一个新角度。

  1. 基于小说体裁,从环境情节角度分析人物、感知君子

《“诺曼底”号遇难记》属小说文体,以“黑夜浓雾弥漫的海上”为特定环境,以“船难逃生”的故事为惊险情节,刻画了“哈威尓船长”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展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依据小说文体的特点,对“哈威尓船长”的人物形象分析,及对在其身上所体现的君子之风的感知,则可通过对“情节”和“环境”的分析来实现。

在总观文本之后,同学们可以初步感知船长是一个忠于职守、坚决果断、英勇无畏的人,但这只是整体性的人物“印象”。而以促进学生深刻认识人物、了解人物为目的,我则基于小说体裁,引领同学们着眼文本情节和环境,如:

  1. 除了在文章第一段提到的“船长驾驶‘诺曼底号’”,当哈威尓船长第二次出现的时候,他在做什么?(站在指挥台上,拼命维持秩序,让妇女、乘客、船员依次上救生艇,但将自己排除在外。)

  2. 在怎样的情况下,哈威尓船长站在指挥台上拼命维持秩序?(意在分析情节对人物的表现作用:“玛丽号”和“诺曼底号”相撞,一刹那间......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海水哗哗往里灌......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3. 这之中的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当时情况的紧急?(“半裸”、“奔跑”、“哭泣”、“尖叫”、“汹涌湍急”、“嘶嘶地”等。)

  4. 这种情况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意味着什么?(意在发现环境对人物的表现作用:深夜,大海上、大雾中、在睡梦中突发。这就意味着大家都将可能毫无准备地死在汹涌的大海上。)

  5. 哈威尓船长也是一个人,他也有逃生的本能,为什么不像其他人那样惊慌失措,而是镇定自若地指挥救人,并且将自己排除在了“六十人”之外?(意在总结在上述情节和环境中凸显出的人物形象:首先为忠于职守、思路清晰;其次为善良仁爱、甘于奉献;第三为勇敢无畏、舍生取义。)

借助上述问题链的思考和分析,将使同学们更为深刻地认知到当时的情节和环境,体悟到哈威尓船长从中所体现出来的忠于职守、善良仁爱、舍生取义的君子风范,并在内心生成感动,而这便是其自身形成君子品格的起始。

  1. 基于时代观念,从开放思想视野分析人物、辨析君子

在现代文化语境下探讨“君子文化”,在触及其“正义、仁爱、礼仪、廉耻”等的核心内涵之外,还当清晰地认识到其作为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及民族伦理的产物所必含的一些保守性、极端性、固执性的内容,及其与现代灵活开放的思想文化间的不完全契合性和相悖性。也就是说我们的“君子教育”,应当结合现代文化语境,以实现对传统“君子”文化内涵的继承和发展,对新时期的“新君子”的打造和培育。我们对“哈尓威船长”的君子形象进行“二次深析”、对学生的君子品格进行“二次深培”,就是基于时代观念,从开放思想视野分析人物、辨析君子。

例如:在按照上述“哈尓威船长在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干的——这种情况是在什么环境下发生的——哈威尓船长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总结”的路径进行,对“哈威尓船长在文本中的最后一次出现(他屹立在舰桥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的分析时,同学们可深刻地体悟到哈威尓船长“不畏死亡、忠于职守、勇敢坚决”的君子风范。但结合现代文化语境,为给同学们的现代思想释放提供一个窗口,我便以“你怎样看待哈威尓船长的镇定赴死?”在这里,有的同学表示对其勇气和精神的赞赏,但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他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这是一个学生认知的矛盾点,可进行思辨的关键点,渗透“君子文化”教育的创新点,亦是彰显“生命意义”的发光点。因此,我便组织同学们展开了围绕“生命意义”和“君子风范”的的辩论会,通过对“君子能屈能伸”、“忠于职守,但不愚忠”、“人除了应为自己所热爱的事而活外,还当对自己的亲人负起责任”等的探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现代文化语境下“新君子”观及“新君子”言行导向的形成。

.基于想象权限,从各类人物立场分析人物、亲体君子

通过阅读寻找君子榜样的关键,还在于学生与君子榜样的“近距离接触”。这里的“近距离接触”,由于“阅读”的局限,而并非指在同一空间下实际的相处,而是指依托文本平台,利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权限,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地与文本君子人物一同站在文本情境下,“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般地对君子和君子风范进行感知和“亲体”。但上述“感知君子”和“辨析君子”皆采用的是脱离文本情境的旁观者视角,我们又该以谁的视角与君子人物站在文本情境下呢?最佳答案为:文本各类人物立场,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克莱芒立场、获救的乘客立场、船员立场,或是哈威尓船长自己的立场。

此时,教师若提出“以获救船员的立场或视角写一段给哈威尓船长的话。”的要求,同学们便能够自觉依凭想象、调换立场,将自己置身于当天沉船的晚上与逃生的情境中,而去更细致地体察自身的需求,更近距离地着眼当时的状况、周围的环境及哈威尓船长的伟大。那么,与在旁观者立场下的体察相比,则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哈威尓船长的君子品质。如,同学们基于自己身为乘客的求生需求,更强烈地感受到当时的混乱场面,更迫切地体会到维持秩序的重要作用,及哈威尓船长面对生死关头时的果决、勇敢和无私......如此的“近距离接触”,同学们对于哈威尓船长君子品质的体察愈加全面,其内心生成的君子感动才会愈加深沉,其所树立的君子操守才会愈加坚定。

总之,《“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哈尔威船长”是一个可用中国的“君子”去定义的人,而可成为渗透中国传统的“君子文化”的载体。教学拓展中,还可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汶川地震时的感人故事和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典型事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君子文化”根深蒂固,而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君子文化”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诺曼底”号遇难记》、“哈尔威船长”和“君子文化”,三者相互成就、互为补充,可以共同组成一个具有极大教育价值的教研课题。


参考文献:

[1]叶玉珍. 初中语文课中的德育工作——以《“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为例[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02):55-56.

[2]张述存. 论君子文化及其当代意义[J]. 贵州社会科学,2016(06):10-15.

[3]钱念孙. 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J]. 学术界,2017(01):118-124+324-325.

[4]胡红. 如果雨果的哈尔威船长说了假话[J]. 西南学刊,2012(01):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