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内方,用“爱”合育未来人才——家校之间“不是你,不是我,是我们!”

/ 3

外圆内方,用“爱”合育未来人才——家校之间“不是你,不是我,是我们!”

周兆娟、 王慧瑾 、杨薇

北京市东城区景泰小学 100050

家校沟通是需要艺术的,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给予孩子的真正妥帖的“爱”。从陌生到熟悉,陪伴现班级的孩子们已经一年了,我正好跟孩子们一起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生活。还记得去年刚见到孩子们,经验丰富且尽职尽责的老班主任把孩子们教育得乖巧懂事,有情有义,特别是家长们的眼神中对老班主任的不舍和感伤让我印象深刻。我感受到了身上沉甸甸的担子!我坚定了一个信念:获得信任,和家长一起陪伴孩子走好接下来的小学生涯,我一定要让他们爱上新班主任!

刚接班伊始,我就跟家长畅谈了“沟通”这个词语:你挖一道沟,我挖一道沟,我们共同往一个方向努力,慢慢地两道沟就变成了一道沟,水哗哗流淌起来,那是爱的力量,也是大家成长的力量。在教育这个大课堂上,需要我、家长、学生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接班后,我延续了老班主任带班风格,稳定局面。第一时间取得跟家长的联系,跟家长做朋友,学会换位思考。大家常说,36位学生的背后是36个家庭,所以班主任工作不仅要面对学生,更要面对如朋友一般的家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只有家校合作、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求真、向善、立美的成长环境,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成长为具有健康心理、友爱品质和进取精神的人。

一、以情移情,画突发事件之“圆”

以情移情,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体会对方的情怀,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关系,从而外显于学生的行为,内化为学生的情怀,最终助力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班级管理工作琐碎,出现突发事件是难免的:学生忘带东西,孩子之间出现摩擦,校园生活中出现磕碰……如何处理好突发事情,及时有效地跟家长进行沟通,画好对学生爱的这个同心圆,显得尤为重要。家校沟通本质上就是爱的沟通,只有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让家长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真情流露,所有的问题都就迎刃而解。好的处理方式是一次很好的跟家长进行沟通的机会,在处理的过程中会换来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每次碰到突发事件时,我都会站在“我就是孩子的妈妈”立场上去想问题,第一时间把自己该为孩子做好的事情做到尽可能的完善。跟家长第一时间真诚沟通,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和担心大声表达出来。仔细想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单纯可爱的,身为一名小学教师,有幸跟他们近距离接触,我想我是幸福的!我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一份职业,我又是何其幸运!

不管是孩子在班级活动中不小心头磕流血了,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在墩地时衣服弄脏了,上课迟到了……我跟家长的每一次沟通都化为了拉近我们之间距离的力量,家长在沟通的过程中了解了我的爱生如子的理念和对家长似朋友的合作伙伴关系,直呼:“有周老师在,我们放心!”我在跟家长的沟通中了解了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成长轨迹,在班级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化沟通,让爱常住我们心田。我常跟孩子们说,我们的班级是一家人,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它是一个讲“爱”的所在。就因为学校、班级、家庭其乐融融的协同发展,才让爱的花朵绽放香气。这难道不是一种同心的大“圆”吗?

二、关注习惯,立规则意识之“方”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爱”的同心圆是远远不够的,外圆内方才是关键。班级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建立规则,这样各项工作都方方正正开展起来。

根据学校要求,结合本班实际,在班级建设中我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简称“双习惯”)的培养,抓一日常规,要求家长在家也要督促孩子做到。双习惯分别有16项,共32项的内容,会通过“家校本”的形式每周针对性地跟家长进行交流,家长有任何问题也可以写在上面带来学校,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每周班会时间都会根据本周重点要求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抽查,为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基础。时间久了,孩子们就养成了自觉遵守的好习惯,家校的监督也就不用那么频繁了。

根据《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渠道最高的就是“成功家长的交流”(57%),鉴于此,学校推行了校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将那些家教有方又热心公益的家长代表组织起来,进行定期沟通。

在接班之初,通过网络家长会的形式,跟家委会进行交流,制定班级管理中的“规矩”:

1.班主任的手机保证24小时在线,遇到孩子极特殊的情况,一定要及时跟我沟通。同样,也请家长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状态,如遇紧急情况便于做好通知。

2.班级通知群内是禁言的,有问题可以在用私信的方式与班主任进行沟通。

3.病事假需要每天早晨7:30之前跟班主任请假。

……

在家长的通力配合下规则意识深入学生内心。眼中有光,心里有爱,胸中有规则的班级氛围正在形成,孩子们也初步意识到了“外圆内方”的处事哲学。

三、鸿雁传书,联家校沟通之“爱”

家校沟通需要媒介,书信、微信群、钉钉都是我们衔接的桥梁。这样的桥梁,让爱在彼此心中流淌,让幸福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

(一)一封家书,拉近亲子关系

每逢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我都会让孩子们根据节日内容和主题教育活动跟自己的父母书信交流,把平时不好意思表达的爱和憋在心中好久的结打开。鼓励孩子们把书信内容和自己的家风、学校所学结合在一起。每次活动,我都在班级进行总结,写得好的书信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还会张贴在教室中供大家学习。孩子们通过书信,挖掘了内心深处的爱意,培养了写真话、有话说的写作能力,也拉近了亲子之间的距离。

记得有一次,我收到了家长一段长长的信息,没有想到自己给长辈洗脚的一个小小动作就引起了孩子幼小心灵长长的涟漪,孩子说要学习她这种孝顺的行为,长大为父母分担。家长说自己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孩子真的是长大了!每当收到家长这样的反馈,我的心里也好温暖。温暖对一位学生来说是那样的柔韧又充满着力量,可以照亮和激励他们前行的道路。

(二)写家长信,交流在校生活

每月,我会就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包括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家长对学校工作支持的地方、孩子们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同样孩子们和家长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也会指出来,这样在接下来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他们就会有所注意和进步。我认为,没有一个把孩子送进校园的家长是为了挑刺而挑刺的,很多的时候他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需要来自老师的指导和陪伴。我相信,只要你伸出一双真诚有爱的手,对方的温度一定能让你体会的到!

(三)活用媒体,丰富合作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钉钉等新媒介在拓展家校共育空间、丰富家校共育内容、创新家校共育模式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微信群、钉钉群、微信学习小组的建立,使家校能及时沟通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也能使家长之间相互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成长状况、相互交流沟通,不断在教育方面取得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逐步做到共育。

钉钉群上面的“家校本”老师能及时根据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批改,优秀作业还能及时展示给孩子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老师判阅作业进行了减负。

其次, 疫情期间,通过微信小组群每周跟学生进行“幸福聊天室”活动,内容包括学习方法、心理健康、生活趣味等方方面面。在跟每个学生的聊天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隔空不隔爱”,我们有了“十年之约”,相约毕业十年以后再聚会,把自己拿手的手艺再拿出来展示。例如,我们班学习上的“小蜗牛”展示他做得“豆腐脑”震撼了我们,也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出 “生活即教育”理念,通过钉钉“班级圈”开展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生活课程。比如茶艺、厨艺、乱针绣、剪纸、织毛衣、编发、观察小动物等内容,让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生活变得丰富、有趣。

疫情期间的这些好的经验也为接下来家校共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再次,利用微信的配套软件——“美篇”技术把班级开展的活动展示出来。“开学第一课”、“垃圾分类主题班会”、“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班会”、“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有些美篇是我亲自制作,有一些是家委会牵头制作。一篇篇文章图文并茂,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也为学生建立了一份特别的档案。

另外,孩子们还自发制作分享了自己居家生活的点点滴滴,同学们在父母的带领下自发学习成长着。

如今的“鸿雁传书”早已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而书信中那浓浓的爱意却丝毫没有减少。鸿雁传书是一座联结了家—生—校之间爱的彩虹桥。

四、改变形式,拉近幸福家校情

为深化家校合作模式,提升家校合作效率,开展了多种活动,改变家校协同的形式,让家长在活动的参与中实现与班级的真正沟通与互动。

(一)改进沟通的形式,让每一位家长意识到老师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我开办了“班级有约——家长与班主任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每月一次,家长自愿报名参加。在沟通中,我会向家长介绍学校重点工作、班级整体的情况,孩子们的收获。家长们也会对自己存在的疑问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的沟通,有效地拉近了我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也帮助家长更加理解学校、理解教师。

(二)改进参与形式,让每一位家长有走进班级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机会

开展“五色土大讲堂”——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班级开展讲座,或者开展某一专业领域的授课内容,提高家长的参与度,体验老师工作的辛苦。

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根据了解,家长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事务的意愿是非常强烈。基于此,学校在每学期都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走进学校,走近孩子,在拉近亲子关系的同时,也逐渐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班也不例外,在开放日活动之后,会有一份调查问卷,认真倾听家长对课堂的意见,每次看到家长写下老师辛苦的文字,感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这几年,在班级工作开展中精心打造了亲子活动,家长带领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实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比如参观东城区消防支队活动、参观国家博物馆、亲子运动会、走进龙潭湖公园等活动。

(三)改进研究形式,让每一位家长了解班级的特色建设,改变家长的角色定位。家长既是班级特色建设的设计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实践者。因此家长会站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上理解班级,与班级一起研究教育教学,共同成长。

(四)改进资源的使用形式,让每一位家长关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

注重有效的教育资源整合,是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又一实践形式。资源整合的最大化是对教师的要求,资源整合后在家长层面要有延伸使用的价值体现,使得家长以对教育的责任感引领孩子当走进社会生活时要拥有一份责任感。

规则在左,爱心在右,换位思考在中间,“方”与“圆”完美结合,架起家校沟通的幸福桥。在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班级被评为区优秀中队。前路漫漫,且行且修炼。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用爱心去面对每一名同学,培养好孩子们的双习惯;用真诚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把事情做细做深;用勤奋浇灌自己的专业成长之树,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学校的幸福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