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戏曲教学融入教育过程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小学戏曲教学融入教育过程的实践探索

王晓芳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二小学 721013


【摘要】戏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的精神支柱。小学阶段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连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少年儿童教育事业的一项工程。

【关键词】小学 戏曲教学 实践探索

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武术等各种门类的综合性艺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中国的戏曲文化,2017 年7 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进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中小学校的传播和普及。”

近年来,为进一步落实“戏曲进校园”工作,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全面提升少年儿童的艺术素养,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融入戏曲教学,让中国的戏曲文化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落地开花。

一、音乐课堂理解戏曲艺术

1.课堂激趣

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新设想,采用课前戏曲韵律操、课始戏曲范唱或用戏曲脸谱、各种戏服和头饰等道具的即兴表演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所学戏曲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根据戏曲的戏剧性和剧情冲突,以故事的情节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再以戏曲赏析形式让学生观看剧目,开展戏剧扮演互动,让学生运用虚拟化的程式动作,丰富的想象带动剧情的发展,抛开既定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整个过程中接近戏曲,感受、体验戏曲之美,培养学生分析、感受、创造美的能力。

2.好戏鉴赏

人音版教材收录的戏曲音乐主要以京剧为主,而我国戏曲艺术表现风格多样,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戏曲剧种及各自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中,针对学生年级增长的学习规律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旋律、节奏明朗的特点,可重新编排、设置增加黄梅戏《对花》《女驸马》,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朝阳沟》,陕西地方戏——秦腔《三滴血》《三娘教子》眉户《梁秋燕》、碗碗腔《桃园借水》以及商洛花鼓、陕西道情、华阴老腔等经典唱段的学唱与鉴赏。充分借助各种多媒体手段播放戏曲视频,让学生在多样的戏曲文化中感受京剧的大气深远、豫剧的热情奔放、黄梅戏的委婉清新以及陕西地方戏曲粗犷、细腻、激昂、豪迈的音乐特点。

3.戏歌引路

戏歌作为戏曲与歌曲的结合,形式多变,题材广泛,在小学音乐中,戏歌是传统与现代音乐结合的纽带,对于戏歌而言,歌曲是载体,戏曲才是本质,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要注重戏歌的戏,突出戏味儿,引导学生了解“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表演。当然,戏曲表演的动作与歌唱不同,戏曲是程式化的,所有的一招一式都是精心排练而不是随音乐即兴发挥的,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歌曲内容设计几个简单、专业而又美观的动作。其次,除了教材中的《故乡是北京》《我是中国人》《京调》等戏歌内容,教师还可搜集备受大众欢迎的《梨花颂》《对花》等曲目带入课堂,利用童声合唱、戏歌表演唱等节目形式营造浓厚的戏曲艺术氛围。

二、跨学科教学理解戏曲文化

戏曲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学科,与语文、舞蹈、美术、体操、武术等学科密切结合。在戏曲教学中,善于开发整合戏曲教育资源,将戏曲与这些学科相互融合,进行合作教学,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戏曲的内容,学习戏曲的有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戏曲文化素养。

融入语文课堂。语文课堂走进《梅兰芳的故事》,利用文本故事与梅兰芳表演视频欣赏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京剧大师成长历程,进一步感受中国戏曲在世界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在《京剧趣谈》的教学中通过《十里亭》《红灯记》等经典唱段的欣赏,引导学生了解戏曲艺术中“马鞭”与“亮相”艺术表现形式。在戏曲脸谱知识的拓展活动中融入京韵戏歌《说唱脸谱》的表演唱。

融入舞蹈教学。戏曲讲究唱、念、做、打,而其“做”和“打”的功法就是通过的舞蹈的表演实现的。可以说,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动作,它是溶化在整体和谐的音乐节奏、音乐旋律和音响中的表演。学校舞蹈社团编排的戏曲舞蹈《百花争妍》和《梨园小花旦》让孩子们在手、眼、身、法、步的学习中体验了戏曲表演的身段和韵味,将戏曲舞蹈的美浸入孩子们心田。

融入美术课。美术是戏曲艺术的承载手段,在作品中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戏曲人物形象。在美术课堂开展绘画、脸谱绘制、泥塑、剪纸、自制京剧头饰等,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浓厚兴趣。

融入体育锻炼。为了丰富学校“人文与艺术、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在校园课间操活动中推广《戏曲广播体操》,走进社区、广场开展千人体育健身操活动,充分挖掘戏曲艺术内涵,并与体操、武术相融合,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又塑造了学生的健美形体,让戏曲教育做到了常态化和特色化。

三、课外实践体验戏曲魅力

教师是戏曲进入课堂的重中之重,为提升教师的戏曲欣赏、表达和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组织师生走进秦腔剧团观摩专业演员日常训练和曲目的排练,认识戏曲道具,观察演员化舞台妆的过程;走进剧场观看“九艺节”戏曲类专场演出;走进社区与秦腔自乐班的演员同台竞技。

为了让戏曲教育普及化、专业化,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至两次“戏曲进校园”活动,邀请戏曲剧团或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为师生开展戏曲表演和戏曲知识普及活动。聘请他们为校外辅导员,并为之颁发聘书,让他们定期为师生组织开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指导培训。充分发挥戏曲专业教师在戏曲文化传承上的传、帮、带作用。

同时,组建校园戏曲社团,举办“校园小戏迷”擂台赛,开展戏曲知识竞赛,“走进戏曲”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戏曲、热爱戏曲。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凝结着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小学阶段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连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少年儿童教育事业的一项工程。当然,要将戏曲教学常态化、特色化、普及化,需要不断扩展认知,整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编制戏曲教材,采用适宜方法,创新课堂,完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良性的戏曲教育体系。让戏曲艺术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融入教育。


参考文献

[1]卜忠荣.中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宁夏:教改探索2019(6).

[2]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J].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83.

[3]胡娜、马姗姗.戏曲进校园:让孩子爱上传统艺术[J].光明日报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