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问政:诉求与回应——基于25条泉州“领导留言板”数据的定性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3

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问政:诉求与回应——基于 25 条泉州“领导留言板”数据的定性比较分析

谢谊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省 泉州市 362021 )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社会,互联网融入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问政也是现在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形式之一。本文用政治沟通理论对2019年新冠疫情泉州市地方领导留言板中的25条留言进行定性比较分析,对涉及范围、利益相关方、叠加效应、回应部门层级、参与部门数量五个变量进行定性比较分析,发现政府回应速度是多种因素组合影响的结果,利益相关方和参与部门数量是构成政府快速回应的必要条件,参与部门数量*回应部门层级*叠加效应*利益相关方*涉及范围为政府快速回应的典型路径。希望能对之后政府回应的相关研究有所借鉴,对提高政府网络问政能力提供建议。


关键词:新冠疫情;网络问政;政府回应;定性比较分析
















  1. 问题提出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社会,互联网融入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问政也是现在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形式之一。2019年爆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给我们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全国封城,让人们居家学习办公。互联网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公民居家隔离的同时也能通过互联网进行正常生活。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通过互联网办公同时开设了疫情期间专门通道让大家积极献言献策。观察公民在疫情期间对政府领导人的留言发现有的网民留言诉求得到政府的快速回应而有的留言回复时间则长达十多天甚至是二十多天之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什么情况下政府会快速回应公民诉求呢?本文主要以人民网政府领导留言板中泉州的25条留言信息为样本,运用QCA对疫情期间网民诉求的政府回应速度进行分析,探讨政府网络问政回应速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组合条件。


  1. 文献回顾和理论基础

对于政府回应速度的影响因素学者采用定量方法研究,方付健认为并不是事件热度越高回应效果就越好,两者并无直接关系,通常回应次数越多效果越好[1]。刘泽照发现舆情事件的类型对政府回应度并无显著影响[2]。文宏发现中央政府、网络舆论和爆料人以及强人治色彩形成政府回应性压力,而涉腐官员的级别和职务一定程度上阻碍纪检监察部门的调查[3]。张会平、邓凯指出回应经历的时长、处置周期、所需代价以及问题覆盖率等对网民诉求的政府回应度有显著影响[4]。韩冬临研究发现县市一级政府的回应概率更高,市级政府回应时间最快其次市县级政府[5]。原光认为涉官级别越高政府回应速度越慢,而公民诉求的目标性和参与方式与政府回应速度成正比[6]。总体上看,我国对网络时代政府的回应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多为定量研究。但研究方法单一,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是分析单因素等影响效果,缺乏多因素的组合效果分析。

1940年美国的社会学家拉斯韦尔和1954年贝雷尔森所作的政治信息传播如何影响选民投票的社会调查标志现代政治沟通理论研究的开始,1963年卡尔·多伊奇在其著作《政府的神经》中首次提出“政治沟通”的概念,他运用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相关知识形成了政治沟通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政治沟通就是政治系统对信息进行接收、选择、储存、传递、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也就是对信息进行输入再到输出的一个过程[7]。整个运行过程是这样的:政治系统外的信息首先传输到政治系统内部,系统中的决策机关根据经验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决策,然后予以行动出台相关政策,输出后的决策会在政治系统外部形成后反馈再与新信息资源一起又输入政治系统,如此进行循环往复形成整个政治沟通系统的过程。


三、研究设计

  1. 案例来源

本文依托人民网政府网站中的“领导留言板”,以泉州市为例对泉州市委书记和市长2020年731条留言为大数据进行地毯式搜索。为使研究案例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契合,本文对731条数据进行了限定留言内容、限定回复结果和确保无重复的筛选最后确定留言数目25条。

  1. 变量设定与赋值

目前还未有涉及政府信息公开或政府回应时限的相关标准。有学者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得出,大部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舆情热度变化趋势是在1-3天内急剧上升,并在第三天达到峰[8]。另有相关研究的描述统计结果显示,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平均回应时滞为3天[9]。由此本文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结论将政府回应速度设为本文的结果变量,本文以3日为标准将政府回应时间在3天以内赋值为“1”,超过3天则赋值为“0”。

根据政治沟通理论从信息的接收选择维度和分析处理维度设定涉及范围、利益相关方、叠加效应、回应部门层级和参与部门数量这5个条件变量。信息内容是信息的深层含义,反映和传递网民的意图和思想,是政府了解网民意图和思想的重要手段。信息内容的意义对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10]。但是,网络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满足或处理有关问题所需的频率、费用、涉及的范围和条件将对地方政府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时间越长,成本越高,需求越高,政府的反应就越糟糕

[11]。因此,本文将网民留言中诉求涉及县、乡镇、社区层面的诉求赋值为“1”,涉及市级层面的诉求赋值为“0”。基于网络平台直接向政府提出诉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网络参政行为,网民身份很可能会影响其提出的网络诉求进而影响政府回应度[12]。另一方面,在网民提出的诉求中,不仅会包括网民的个人利益,而且会常常涉及其他的集体利益相关方,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不同,政府回应网络诉求的程度也可能会有所不同13]。因此,本文将网络留言中诉求是涉及集体利益则赋值为“1”,涉及个人利益则赋值为“0”。网络诉求是多种多样的,同个问题频繁地通过问政平台展现给政府以表示问题的紧迫性和增加政府关注的频率,政府部门看到同样问题的频率越高,政府回应的可能性就越高,可能也会提高政府的回应效率。因此,本文将网络留言中具有叠加效应则赋值为“1”,无叠加效应则赋值为“0”。由于回应网民诉求纳入政府问责体系之中,回应部门层级会影响政府回应度。处于更低层次的政府部门比如县级区级政府由于更为担心回应不力而被问责,也就更可能花更多经历回应网民诉求。市级政府事情众多且繁杂,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注意力更可能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所以政府回应的速度可能会越慢[14]。因此,案例中市级以下政府部门回应网民留言赋值为“1”,市级以上政府部门回应网民留言则为“0”。在回应网民诉求过程中,常常不只是一个部门参与,信息在多个部门之间流动,很难避免相互混淆,而涉及的部门数量可能会影响政府的反应速度。参与回应的政府部门数量越多,政府回应速度就可能会越慢。[15]因此,对案例中单个政府部门回应网民留言则赋值为“1”,多个政府部门回应网民留言则赋值为“0”。


  1. 结果分析

首先,单因素必要性分析根据QCA一致性指标来判断,如果一致性指标大于0.9,就可认为该条件构成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如果一致性指标大于0.8小于0.9,则说明该条件为结果变量的充分条件。据分析结果可得,在五个条件变量中利益相关方和参与部门数量的一致性为0.909091大于0.9,说明在这五个条件变量利益相关方和参与部门数量是构成政府快速回应的必要条件。即网民留言中诉求涉及集体利益会引起政府的快速回应,单个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的政府回应速度较快。其次,运用fsQCA3.0进行进行条件组合分析,由结果可得复杂解整体覆盖率为0.45,整体一致性为1,说明复杂解的结果对于所选案例具有较强解释力,观察所有的3条组合路径可得,路径3“参与部门数量*回应部门层级*叠加效应*利益相关方*涉及范围”的覆盖率较高较为典型,对于结果有较强解释力。“参与部门数量*回应部门层级*叠加效应*利益相关方*涉及范围”为政府快速回应的典型路径。该条件组合的内涵是网民在地方领导留言板上所留诉求是涉及到县、镇社区一级层面的且代表集体利益,该类型诉求之前政府部门也收到过,市级以下单个政府部门对该诉求进行调查处理并回复网民留言。本文中案例5、6、7符合该条典型路径,即关于“南安市金淘镇深垵村防控疫情不到位问题、丰泽区融泰安大厦疫情期间防控严重不力、金淘镇“水占片防抗疫情劝导站”落实不到位”的留言符合该条典型路径。在这三条留言中,诉求所涉及是金淘镇、深垵村和丰泽区层面,代表的都是集体利益且都具有叠加效应,参与处理的是单个部门且都是市级以下部门进行回复。


  1. 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QCA对2019年新冠疫情期间泉州市地方领导留言板中的25条留言进行分析,通过设置涉及范围、利益相关方、叠加效应、回应部门层级、参与部门数量这五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必要性和条件组合分析,探讨政府回应速度的影响因素。得知,政府回应速度的快慢是涉及范围、利益相关方、叠加效应、回应部门层级、参与部门数量多种因素组合影响的结果。利益相关方和参与部门数量是构成政府快速回应的必要条件。“参与部门数量*回应部门层级*叠加效应*利益相关方*涉及范围”为政府快速回应的典型路径,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涉及范围较小又代表集体利益且之前具有类似内容的诉求单个政府回应速度快。

作者简介:谢谊(1996–)女,汉族,安徽,硕士研究生在读,行政管理(政府管理),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省泉州市,362021

参考文献

[1]方付建,汪娟.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政府回应研究——基于案例的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3):137-141.

[2]刘泽照,张厚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行为研究——以人民网为例[J].情报杂志,2013,32(10):13-17.

[3]文宏,黄之玞.网络反腐事件中的政府回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70个网络反腐案例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6,13 (1):21-30.

[4]张会平,邓凯,郭宁,杨国富.主体特征和信息内容对网民诉求政府回应度的影响研究[J].现代情报,2017,37(11):17-21+27.

[5]韩冬临,吴亚博.中国互联网舆情热点与地方政府回应——基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09-2013)的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8,11(02):137-159+193.

[6]原光,曹现强,王兆立.“涉官”网络舆情中政府回应速度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36个案例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8,37(09):86-94.

[7]陈振明主编,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49

[8]刘惠兴,伍勇.政治沟通理论及其研究概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01):16-19.

[9]张一文,齐佳音,马君,方滨兴.网络舆情与非常规突发事件作用机制——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J].情报杂志,2010,29(09):1-6.

[10]方付建,汪娟.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政府回应研究——基于案例的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3):137-141.

[11]吕文增,石开元,郑磊.政务微信传播方式与效果研究[J].电子政务,2017,(1): 59-67.

[12]张会平,邓凯,郭宁,杨国富.主体特征和信息内容对网民诉求政府回应度的影响研究[J].现代情报,2017,37(11):17-21+27.

[13]张会平,吴帅磊,汤志伟.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同层次网络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电子政务,2017,(1): 50-58.

[14]霍有光,于慧丽.从转基因事件透析公众心理诉求及调适对策[J].情报杂志,2016,35 (2) : 122-127.

[15]阎波,吴建南.电子政务何以改进政府问责——ZZIC创新实践的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5,12 (2):1-1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