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墙上的斑点》为例探析如何落实单元知识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以《墙上的斑点》为例探析如何落实单元知识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毛玉青

浙江省台州市洪家中学 318015


【摘要】 本文主要以《墙上的斑点》一课为例探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的单元知识点落实以及通过提问、追问、延展等来谈谈单元知识点落实和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升问题。大话题,小切入,说说我的几点尝试和浅见。

【关键词】话题 单元知识 思辨意识 思辨能力 培养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共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一个单元一个话题,分别是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话题。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一直以来不是小说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们往往挑选几篇走马观花地教一下敷衍了事。这样使得教学流于术语的灌输,学生不仅感受不到小说欣赏的美妙之处,甚至还会将其原有的小说阅读兴趣扼杀殆尽。那怎样才能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有效地解读外国小说文本呢?

我认为,首先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这八个话题的含义,逐步落实每个单元知识点。

比如第一单元的话题是叙述。这一话题又分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所以要向学生讲清楚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概念及其作用等。而叙事角度又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之分。所以又得细分清楚两者的区别。教师在讲清楚概念之后还要举例子让学生能够明确地判断出文本采用是哪一种叙述角度。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基本上能分清什么是全知视角,什么是有限视角。而且,对两者的区别也能略知一二。这样,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基本得到落实。

但问题是学生仅限于对概念的理解,对文本的思辨质疑能力几乎为零。而近几年来,随着语感教学意识的强化,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相对有所弱化。思辨能力,顾名思义,也即学生思考、分析、辨别、筛选、整合等方面能力。这些能力都有赖于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我觉是从以下几点去调控和推进:

  1. 预习时让学生先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

每一篇文章阅读教学前,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触发学生思维意识的觉醒,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思辨、分析,就必须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对文本提问题,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有条理、有层次地进入文本阅读、思考。

例如,我在教学《墙上的斑点》时,在学生预习中,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感受,每个人提一两个问题,并依据文本信息进行阐释,写出自己的答案。

这一问题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初读小说后对小说情节、结构、主题的一个总体把握。“我”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对墙上的斑点进行无数次的猜测?这样有意义吗?这篇小说究竟要表达什么主题?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就得到了一次极为有效地训练。

  1. 课堂上大交流,碰撞出学生的思辨之花

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它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合作精神的有效方式。上课前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投影到多媒体上,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大讨论。比如针对第一个问题——文章到底讲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着,最后得出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联想,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了解得就更清楚了,把握就更准确了。

再比如对第二个问题——对“墙上的斑点”为什么反复猜测:有学生认为他内心很无聊,生活很空虚;有学生认为他想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更有学生认为作者想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生活的偶然性与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反抗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意义重大的体验与感悟。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大大地提高,整个课堂到处绽放学生的思辨之花。

三、教师细追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追问就是顺着学生阅读思考中的某一点进行提问,意在引发学生更深入、更全面、更细致的思考,从而在思考中获得更多细腻、丰富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则会得到更大的训练与提升。他们能从不断地分析、概括中学会多角度、多层次、辩证性地思考,全面地欣赏,细致地感悟。

例如,同样是《墙上的斑点》的阅读教学,教师针对学生读不懂可以展开追问“为什么这篇小说读不懂?它与传统的小说有什么不同?顺着这一追问,学生大都进入深入地思考。传统小说都有完整的情节,诸多人物等,而这篇小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四、课外拓展巧发问,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阅读教学中若能立足文本信息,结合学生具体学情及课堂反馈情况,巧妙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做适当的拓展,我们就可以在更为广阔的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依旧是《墙上的斑点》一课,在引导学生探究完文本内容、人物内心世界之后,我顺势提出一个拓展性的问题:作者对墙上的斑点最初的猜测是钉子,而最终答案是蜗牛,在英文里,钉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一下子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课后,学生纷纷去查找相关资料,想揭开这个谜底。其实,这是作者为小说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念的反映。在作者看来 ,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了这两个词语的英文写法,更主要的是意识到了人的意识活动、思维的重要性。这样,学生的思辨之花从课堂上一直绽放到课堂外,并将长久不凋。

综上所述,《外国小说欣赏》单元知识点的落实有赖于教师对文本话题的仔细讲解,通过拓展举例来加深印象,从而避免流于对术语的灌输。而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指导,在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上下功夫,不同的课型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时间段进行精要地设问、及时地追问、巧妙地发问,问出核心,问出焦点,问出新意,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积极、自主地进行思考、比较、辨析、筛选、概括……从而一点点获得思辨能力的提升并逐渐养成思辨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宁愿学生从我们的课堂上学到的最好的东西是思维、思辨能力。因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还会以更加新颖独特的方式呈现于我们的点滴教学中,期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尝试和去掌握。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外国小说欣赏》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

[2] 胡小英《试论外国文学课堂小组合作研究学习教学》 河池学院学报,2007(S1)

[3] 黄泽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J]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2008(8):100—102

[4] 黄玉霜.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人教版必修)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