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本土之水,润语文之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0
/ 2


掬本土之水,润语文之花

许冬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中学 312000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的外延就是生活。将课堂与生活、时代相结合,不仅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样学生不再是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乖学生”,而是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语文跟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要试着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关注生活。

关键词:传统文化;时代性;综合实践

《新课标》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不能脱离生活,本土文化和时代变迁的有机结合。

笔者生活的城市——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稽山鉴水孕育出来的越中儿女,总会在不经意间展示其绵长的文化底蕴:这里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禹精神,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风骨,也有“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爱国情怀。所以,作为在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中学生,更加应该关注和家乡绍兴有关的事。这样才能汲取先辈留下的精神养料,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家乡。

但是现在语文教师普遍面临着这样的困境:面对教材的时代性与经典性之争,面对时髦的九零后学生,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思索的是用怎样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这些传统知识,辨证地运用于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触类旁通,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份强调教本材料的重要性,认为毫无遗漏地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是教学的根本和唯一的目的。而事实上把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引入到教本材料中来,既开放了教本材料,又充实了教本材料,更是超越了教本材料,使教本材料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比如在学习《云南的歌会》一文,针对民歌这种民间文化,我就引入了绍兴特有的莺歌戏和莲花落两种地方曲艺,并让学生试着学习来感受家乡曲艺的独特魅力。针对冯骥才《俗世奇人》中提到民间手工艺人都有精湛的技艺时,就有学生提到他爷爷扎的风筝特别有名,还常拿到外面去比赛。于是在课堂上我让这位学生对他善扎风筝的爷爷作了大致的介绍。没料到的是居然有好些学生都曾看过这位爷爷的放风筝表演。原来是小学里曾经邀请他去表演过,顺着学生对放风筝很感兴趣,我就鼓励学生去查找有关风筝的资料,这样既拓宽了学习视野,又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引入本土特色的文化,触类旁通,能让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

二、身体力行,让综合实践 “动”起来。

把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引入到语文中来,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我利用学生身边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到民间采风去》。我就根据学生自己提供的线索,组织学生进行本土文化的调查访问,有“舂年糕”“扯白糖”“酿黄酒”等项目。虽然没有正规的培训,但是经过指导,学生们的活动也是进行的有模有样。不仅仅有采访笔记,摄影作品,还有图文并貌的民俗介绍。通过走访调查,学生的发问技能、倾听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表达与交流的技能以及写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在这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既能拓宽学习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积累文化知识,感受文化内蕴,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三、传承发扬,让文化的根“扎”下来。

把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既是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例如收集爷爷奶奶讲的神话、故事并加以记录;了解一些有特色的地名、桥名的来历、传说;关注本地重大的文化节日、传统民风、民俗及其内涵和形式活动。绍兴有座闻名中外的“八字桥”,历史悠久,有着美丽的故事。通过调查走访,学生知道这座桥不仅坚固耐用,被誉为“古代的立交桥”,而且桥上石板的凹洞更有着多种历史故事。通过调查、搜集、整理,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无论是课堂延伸的还是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的活动,这些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体验的过程就是感受民间文化、传承民族记忆的过程。

而绍兴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也无不向我们透露出把本土特色的文化引入到我们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担负着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发扬的重任,我想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大胆尝试,开拓了教学思路,因材施教,把本土特色的文化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让本土的文化在变革和创新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参考资料

  1. 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1998年第1期。

  2. 摩罗《语文教育的迷误——访钱理群教授》,1998年。

  3. 《教育新概念》袁振国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