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幼儿园绘画活动的组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3
/ 2

《指南》背景下幼儿园绘画活动的组织策略

黄萍萍

福建省宁化县名远幼儿园 365400


关键词:《指南》;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价。


当前,不少青年幼师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很高,但在教学中缺少对“情感体验”的关注,忽视了幼儿的教育主体性。教师会从自身认知出发划定教学重点,这很容易导致幼儿情感与活动内容脱节。所以,教师要注重艺术领域活动中的问题及误区,不能将艺术活动视为单纯的模仿和技能强化,或者认为幼儿只需了解一些艺术“皮毛”即可。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重知识而轻情感;重模仿而轻创造”。

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在绘画活动的实施中根据绘画活动的特点可以将其划分四个环节,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价。

一、“感知与体验”环节

这个环节在于引导幼儿观察体验,增加对事物的认识。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所提供的范例要具备典型性,形式丰富多样;(2)所提供的范例要和主题相符,便于幼儿操作;(3)激发幼儿多重感官作用,优化活动体验。

如《石头剪刀布》是一个借型想像的绘画活动,主要引导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手型来创作添画。在“感知体验”环节,我们可以以玩手指游戏《剪刀石头布》导入课题,再让孩子说说手指游戏里的小动物是通过哪些手型来体现的?你会表演什么手型?结合幼儿实际经验鼓励其大胆想象,相互交流,发现生活中不同形体的美。

《指南》在艺术教育方面指出,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引导幼儿接触各种艺术作品,拓展活动形式。平时,教师要多带幼儿接触大自然,还要让孩子多去感受艺术大师的作品,如齐白石、毕加索、米克兰基罗、张大千的作品,让孩子得到艺术的熏陶,在此基础上进行直观的感受与欣赏。

    二、“探索与发现”环节

这个环节重在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美术材料,敢于尝试。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为幼儿提供与操作材料充分接触和使用的机会。

  2. 鼓励幼儿主动观察、探究,教师全程介入活动,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升和推动。

如《石头剪刀布》绘画活动中,重点引导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探索借用“布”的手型可以想象成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自由去借助其他两种手型来想象与创作。在绘画活动《影子朋友》,为了让孩子更直观的感知影子的形象,老师引导孩子和影子玩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以下几种现象:影子总是和身子连在一起、把脚抬起来就和我的手连在一起、跳起来的时候会和身子分开、躺下来影子就变短了、四个人叠在一起时影子也会重叠在一起……孩子们就是在这种以游戏形式为主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去发现影子的特点,为孩子们后期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又如,绘本故事《小老鼠学画画》的内容符合小班幼儿的颜

色认知,追随着小老鼠玩色的快乐脚步,幼儿对生活中各种物品的颜色的认知也被唤醒了。为了引领幼儿探索并区分几种常见的颜色,老师和幼儿分别与妈妈和鼠宝宝的角色融入故事情境中,教师通过提问“小老鼠跳到什么颜料桶里?怎么跳的?画了什么?……”然而再说一说、玩一玩、跳一跳中认识了各种颜色。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引导,让幼儿主动观察探索,这样不但能够让幼儿积累良好的前期经验,而且又培养了孩子的探究精神。

三、“表现与创作”环节

这个环节注重幼儿经验、能力、情绪、认知的表达,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要提前说清绘画要求;(2)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鼓励幼儿自主表达;(3)将临摹和自主创意融合在一起。

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所描绘的线条、形状以及艺术语言,都是内在情感和艺术创意的表达,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不能单纯以成人审美视角进行研判,更不能因为要求“完美”而固化活动标准,禁锢幼儿思维。在成人看来,孩子们的画可能不够完美,但是他们想象力的丰富是我们成人所不及的。在绘本《小猪变形记》之后的延伸活动,老师提出:如果你是小猪,你最想变成谁?打算怎么变?孩子们在理解绘本的基础上,有的孩子把小猪变成蝴蝶,插上一对翅膀,让它在花丛中散步;有的孩子把小猪变成鸵鸟,给它加根管子变成长长的脖子,再给它加根竹竿变成长长的腿,让它在树林里找东西吃;有的孩子把小猪变成松鼠,给它加一条长长的尾巴,让它上树采松果……一张普通的白纸给了孩子无限的创作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创意。带入角色,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小猪现在要做什么。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既丰富孩子的创作内容,又激发了孩子们创作的欲望。

又如,在《小老鼠学画画》中,在孩子们认识了颜色以后,老师带领着孩子回顾故事,鼓励幼儿运用生活经验,把物品与颜色进行关联之后,老师鼓励幼儿大胆进行玩色,活动中幼儿沉浸在故事情境中,把跳进颜料桶里的小老鼠捞出来粘贴在背景纸上,并利用手中的画笔,尽情的在纸上挥洒在整个画面中,老师遵循幼儿本真选色的特点,没有进行干预,而是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游戏氛围,让幼儿自由的发挥想象和使用色彩,尽情的感受着色彩带来的冲击和快乐,幼儿充分挖掘自己的玩色潜力,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色彩之旅,在这绚丽的色彩背后,还有他们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夏天到了,小老鼠出了好多汗,快去洗洗澡,不然会难受的;小汽车开的好快呀,小老鼠都飞起来了……孩子们在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等待他们去探索和发现,这正是绘画活动的价值所在。

四、“欣赏与评价”环节

这个环节主要是幼儿之间的赏析互动,通过自评、互评方式促进活动交流。实施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过程性评价;(2)教师启发、幼儿表述、同伴互动“三管齐下”。(3)评价过程要注重创造性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从幼儿行为出发,强化其良好的学习品质。

《指南》对传统绘画教学模式提出批判,以往的“范画临摹”和“像不像”这些评价理念存在很大弊端。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评价观,最大限度的给予幼儿肯定和激励,而且这种肯定是有针对性的,不是走形式或敷衍过场。从创作过程出发,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绘画态度、创新意识、参与度、合作能力、耐心、实践能力、操作水平等要素进行评价。如,在绘画活动《石头、剪刀、布》的评价环节中,老师让孩子们来说说自己的作品是哪幅?你觉得自己哪里画得最棒?你觉得哪幅画最有创意?你还喜欢哪幅画,为什么?……这里体现了老师尊重幼儿个体对作品的评价,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进行评价环节。

又如,大班绘画《可爱的熊猫》,全班没有一副作品是一模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成长背景有所不同,所以在绘画中孩子们表现出来完全不一样的诠释。有妈妈带着一群小宝宝一起开心地吃竹子;有妈妈和宝宝住在舒服的房子里;有的宝宝爬上了高高的山坡;有的宝宝舒舒服服地晒着太阳……而有位小朋友画的却是一只哭泣的大熊猫,一只被关黑屋子的大熊猫,一只会被蜘蛛咬的大熊猫,所表征出来的画面内容不像其他孩子那么明朗,在和孩子妈妈沟通以后,才明白这和他自己平时的处境一样,这就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就是这只哭泣的大熊猫的原型。所以我们在对孩子绘画的评价环节中,不能以哪条标准还衡量孩子画得好不好,要将重点放在作品是否有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像与不像”“好与不好”。

《指南》精神倡导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切身体验,注重兴趣的激发与引导。幼儿在实践中、了解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事物的经历中,能够获得更美好的探究体验,对于幼儿的成长大有裨益。幼儿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其发展的多重可能性,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着强烈好奇心,所以学习状态非常饱满。他们爱观察、爱尝试,善于运用身边的资源。他们不被固有认知所束缚,所以探索知识的过程更加自由,他们乐于自我展示,能够从中获得更多启发。所以,教师要善察、善听、善思、善用,有儿童视角及站位,能够体会幼儿的真实感受与诉求,给予其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为幼儿成长拓展更大空间。

参考文献:

1.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幼儿园绘本美术活动创意设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