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8
/ 3

中医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田耀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1617

摘要:本研究通过探究劳动教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情况,结合中医院校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提出以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措施。

关键词:劳动教育 中医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理念丰富与实践推进,内在地浸润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蕴藏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只有充分认识到融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为实际行动指明方向。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是推进两者有效融合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中医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推进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举融通,以劳而立,树德增智,出新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置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存在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同时,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片面劳动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投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冲击,有的青少年崇尚享乐安逸、渴望一夜暴富;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不善协作;有的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欠缺;有的消费超前、大手大脚、攀比享乐;有的吃不起苦、受不起累,不知创业艰难、缺乏创业能力;有的就业后追求不切实际的薪酬待遇,随意毁约、频繁跳槽;有的形成了鄙视体力劳动者、随意浪费的错误观念……上述种种表现,归根结底,就是“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具体表现。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靠劳动教育。

二、中医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坚持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本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学科优势等可利用资源,开展符合专业特点要求的劳动教育,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进劳动教育方式,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2、提高思想认识,打造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格局

中医院校管理者要有高远的政治站位,要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提供较为全面的课程建设服务保障。教师是两者融合的实施者,要有“大思政”的格局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劳动教育,更新劳动观念,改变过去劳动教育可有可无的陈旧思想,摒弃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无联系的错误思想,不仅要认识到二者是可以融合的,更要知道它们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才能在实际授课中增强两者融合的实效性。只有充分认识到融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为实际行动指明方向。中医院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是推进两者有效融合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

3、加强劳动精神学习宣传

深刻领会劳动精神内涵。通过各类宣传平台,在全校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各院系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学习效果,教育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

4、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由学校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劳动教育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劳动教育组织及学分认定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劳动教育工作办公室定期召集召开研讨会,分析、商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劳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各学院相应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小组,根据本方案制定具体措施,细化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统一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各学院开展劳动教育,避免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软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教育效果,注重总结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事迹,发挥榜样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加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5、打造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灵活设立学年劳动周。各高校结合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职业发展需求和教学计划安排,分层分类,有序组织学生在每学年的劳动周里集中开展劳动实践。各学院可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为抓手,客观记录、审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实现劳动教育管理、科学评价的信息化。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及实践累计第二课堂学时,在每个学期末按照学校的学时学分对应关系,统一认定第二课堂学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的劳动育人功能。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积极拓展校外渠道,结合专业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实践教育基地参加劳动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各类实践教育基地的劳动育人功能,满足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主题活动、“劳动之星”评选等为抓手,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选树一批优秀典型,对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扬,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高校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劳模典型、奉献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中,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处理好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专业实训、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的关系,实现课程的可操作性。中医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设置劳动教育的相关模块,并用学分的形式对其进行考核和量化,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劳动教育中去。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和辛勤劳动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设置专题深入讨论“为什么工人和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设置“工匠精神”专题,重点讲授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帮助学生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成就精彩人生。在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中,注重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正面引导,指明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的危害,让学生明辨是非。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中劳动教育内容,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不少于32学时。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课程为依托,开展不少于8学时的理论课教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择业观。实践部分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分类实施。作为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补充,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深入开展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围绕专业特色,积极打造“专业+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显著特征,实践教学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有着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互补性。因此,拓宽实践教学基地是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拓宽实践教学基地需要政府与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协调合作,建立“政校企”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高校是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的主体单位。高校团学工作、勤工助学、生产实训等日常活动,都是实现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平台。如“文明寝室”评比这一常见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进取精神。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就有校企合作单位、实训场所、实习基地等,高校可将这些场所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场所,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杰出校友、优秀员工等传授劳动技能;同时,学生也可以从企业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医学类专业结合专业实习教学实际,每学年安排一定学时的医疗卫生服务劳动实践。以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安排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同时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赛事深度融合,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以校院两级团学组织为主体,开设“菜单式”志愿劳动项目,加强学生公益性劳动意识。每学年安排一定学时的服务性劳动实践。以中医学等学校相关专业为立足点,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医疗、管理;抓好“西部计划”,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培养学生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以“校园劳动服务育人”为载体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结合校园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养护、校园卫生、教室清洁、实验室维护、文明寝室建设等劳动锻炼,每学年劳动锻炼时长不少于16学时,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助力推动校园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洋.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与推进策略 [N].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20(4)

[2] 于兴业.张迪.李德丽.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N],2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