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教学中的“三个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9
/ 2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教学中的“三个意识”

吴海萌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陈涌聚龙小学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成为终身的、高品质的阅读者作为目标,而阅读策略则是培养终身阅读者的关键。当前,传统的“解剖式阅读”仍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关联不大,更与终身阅读的培养无关。

今天要解决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教给学生阅读策略无疑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阅读策略教学就是要帮助处于练习阶段的学生,将抽象的策略转化为可行的思考路径和步骤,让学生更加轻松、有效地深入理解文本。

因此,在实施阅读策略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以“推理”、“想象”、“整合”这三个意识来撬动学生的阅读,锻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阅读策略,把阅读之旅变成探索之旅,这不仅是阅读策略教学的规律,也是一名阅读者真实的阅读状态。

一、推理意识

推理,是指读者依据文本中的词语、句子或段落等线索,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推断和猜测。

优秀的作家进行写作时,或多或少都会采用含蓄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或思想表达出来。读者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需要对文章进行推理。借助推理,读者才能依据文字的“蛛丝马迹”,牵藤摸瓜,挖出作者隐含的意图及思想的“真相”。

推理的本质是深刻理解文本,解释所阅读的内容并判断和下结论,是超越文本的。推理,推理不仅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其本身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当学生运用推理进行阅读,意味着他开始了阅读的探索之旅,他在探索作者没有写在表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阐释了他的阅读理解的能力。

预测,能最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推理意识。预测的线索主要有两条,一是以书名、作者、标题、背景进行预测。当学生拿到一本书时,他会依据书名及封面图片,预测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作者是谁,作者的风格如何,以前是否读过他的作品。二是以“峰回路转”的情节为线索进行预测。如一个章节结束后,当前一个情节告一段落,下一个冲突出现了,学生就可以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读完之后,评估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文中的什么线索帮助自己成功预测到结果。预测是一个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注意到自己的阅读是否有序,是否按照文本的内在逻辑进行。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把他们自己放入文本中,鼓励他们谈论阅读故事时的推理和预测。统编六上语文小说单元中的课文《在柏林》是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小说,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小说中的后备役老兵失去了三个儿子,他的妻子疯了,而这个老兵竟然还要上前线。当学生联系小说前面的内容进行推理,就会发现这样的结尾是必然的,是在情理之中的。教学时,我先抛出三个问题“1、车厢里怎么看不到一个强壮的男人?2、这个老妇人究竟在数什么?3、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数数的声音为什么能盖过车轮声?”这三个问题,宛如“铁钩”一般勾住学生的心,进而唤醒了学生的推理意识。

整堂课都是在边读边猜中进行的,我不断地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细节进行思考和分析,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用笔在那些引发自己预测的地方做记号,并在后续对比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些细节的整合和分析中,最终推理出小说的寓意。所以,集聚“证据”预测是推理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依据这些“证据”,学生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昭示小说里深刻的寓意,帮助学生建构热爱和平的世界观,这才是阅读的本源性问题。

  1. 想象意识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精彩传神、场景震撼逼真……这一切都调动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融入阅读之中。当阅读《格列佛游记》一书的《大人国和小人国》故事时,学生要么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手中的小球,而自己恰巧生活在这个小球中;要么会把蚂蚁们想象成一个个的小人,而自己却是一个巨人,统治着这个世界。这样的阅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阅读的兴趣。

阅读时的想象,本质上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当学生想象一个图像时通常会与另一个图像联系起来,帮助他对所读的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学生的想象总是悄悄地潜伏在他们的脑海里,需要老师把它们激发出来。仅仅告诉学生阅读时需要想象是不够的的,老师要通过真实的阅读,教会他们如何利用文本想象。

想象动态的贯穿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它不是静止的,也不会停留在某个点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想象,不断生成新的信息和理解,在互动中使学生对文本理解得更完整、更深入。比如阅读《骑鹅旅行记》一书,在阅读“鹤之舞表演大会”这个故事前,我会这样提问启发学生想象:鹤群会怎样表演?这个表演大会里只有鹤群吗?还会有哪些动物参加?尼尔斯有没有参与这场大会?阅读“大海中的白银”这个故事前,又可以这样启发想象:“白银”指的是什么?“大海中的白银”在哪里?尼尔斯与“大海中的白银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把大脑中所看到的细节描述出来,越具体越好,甚至可以超越文本的的边界,拓展出去。

学生学会将文字转化为图像,主动积极地投入文本中,与文本展开积极的互动,建构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此同时,阅读时的想象,能够帮助学生开启心智,对于学生来说,想象是无比重要的。

三、整合意识

整合是将文本内容和信息排序、整理;回顾和回忆重要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将所有的内容和信息变成个人的观点。

学生阅读时,一开始当他读到某一件事,只有单一的想法,后来学生获取了新的信息,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当初的某一件事变成另一个事物,这就是整合。说得简单点,整合就是将书中重要的信息挑选出来,更好地理解作者和文本。

要教会学生整合,让他们总结或者复述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总结故事会让他们思考故事中重要的细节和情节,并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

总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并不是拘泥于整篇文章或整本书,可以灵活多样。如果某个角度总结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根据人物的需要进行总结,在每一章结束的时候进行总结,复述某一段的段落大意,等等。比如在学习《骑鹅旅行记》(节选)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课文进行总结。比如,课文写了动物们对尼尔斯的围攻和声讨,对动物们的说法、做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请发表看法。比如,如果你也曾经被尼尔斯欺负过,你会怎样去对待这个变小了的尼尔斯呢?……请说出你的想法。

找“关键词”,也能帮助学生学会整合。学生阅读一本书后,将书中的内容以关键词的形式提炼出来,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或结构组织起来,形成文本内容的“骨架”。如学生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梗概),引导学生将书中的内容以“关键词”(小标题)的形式提炼出来,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列举鲁滨逊流落荒岛所做的事情)组织起来,形成了文本内容的“骨架”,即“海上遇难,流落荒岛” “选择地点,建房定居”“养羊种麦,顽强生存”“遭遇野人,就‘星期五’”“救出船长、终会英国”。这些关键词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脉络,这样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建构文章的总体。

简而言之,整合就是把书中的线索与自己现实生活中了解的信息结合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整合与抓住重点密不可分。学生首先要将最重要和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深度分析和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话表达新的观点,产生积极的、新的意义。因而,整合不是复制和拷贝,而是超越文本的创新活动。

以上阐述的三个意识,它们是相互关联地贯穿在整个阅读策略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识别这三个意识不同的理解过程,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通过训练、引导、强化,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内在的思维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当阅读变得充满快乐时,阅读者自然就会更喜欢,也更投入最终实现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之目的,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阅读是自己的事”的教育理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