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还原人物——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9
/ 2

多角度还原人物——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

朱莉

山东省博兴县实验中学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小说的情节跌宕曲折,围绕着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本课的重难点为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主题的挖掘上。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路径有很多,但万变不离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正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的。“人物的语言往往更能够泄露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形象并不是纸片式的,“人物为“圆形人物”而非“扁形人物”。如何与人物对话,还原人物,我主要抓了几处细节进行突破,还原人物。

一、抓细节反复朗读,走进人物内心。

  师: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菲利普夫妇的表现可谓精彩至极。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明显的语句,借助文字还原人物的形象,走进人物的内心。(学生阅读的时候提醒学生动笔标划,及时记录所思所想)

同桌交流——自主发言

师:当听说于勒有钱时,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呢?菲利普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生1:“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师:你在这句中读出了什么?

生1: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

师:你能带着你的理解把这这句读一下吗?

生读(读得很平淡。)

师:那你去掉“竟”再读一下。有什么感受?

生1:原句中菲利普盼望的急切呼之欲出,我仿佛看到了菲利普脸上的渴望。

师:把“唉”去掉再读一读。生读。

生1:这个语气词让我看到菲利普此时有急切地盼望,有盼望不得的失望,又有失望中更想获得惊喜的心情。

师:看来你真的走进了菲利普的内心,假如现在你就是菲利普,你会如何说出这句话呢?

生1饱含情感读出“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师:一年过去了,菲利普夫妇拟定了几十种计划等着于勒回来,每到周日,一看见大轮船从天边驶过来,他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你读——“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生2读。)

师:五年过去了,菲利普夫妇已经拟定了上百种计划等着于勒回来,他们还想买一个大房子,每到周日,一看见大轮船从天边驶过来,他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你读——“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生3读。)

师:盼望如此之久,盼望如此之极,他们已经出现了幻觉,“好像看见于勒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带着这种盼望这种惊喜这种失望这种渴望,我们一起动情的读一读这句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全体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换一换词体会用词的深意;去掉这个词再读一读,体会不同;创设当时的环境,设身处地感受人物的心情。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哪个词该重读,该怎么拖长音,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

二、品语言再现情境,触摸人物心灵

在这样千等万等之后,于勒出现了,当菲利普夫妇确认在船上的那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于勒时,他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集中在第几段?生:34-38段

师:咱们四人一小组,一人读旁白,一人读菲利普,一人读菲利普夫人,一人做倾听者、指导者,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加上表情和动作。

生分组读。

师:哪个小组想上台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谁哪里读的特别好,谁哪里读的不到位。生读。

师:一颦一笑都有意,一举一动传深情。我想采访一下菲利普,你为什么脸色煞白,说话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的呢?非利普夫人,你为什么突然暴怒了呢?

生:我制定了那么多的计划,有那么多的想法,就等于勒带着钱回来了,可现在一切都成了泡影,我的所有设想全部落空了,我怎能不暴怒呢?师:那你朗读时为何没有捶胸顿足,大声咒骂呢?生:我有些担心,怕被别人听见,更怕女婿听见。

师:你真的走进了菲利普夫人的内心了。导演同志,你认为他们的表现符合你的预期吗?

生:还可以,我们就想和他们开始的盼望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为前面的朗读指导初有成效,所以这里把理解权、感悟权完全交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合作学习有利于他们“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适度的参与让学生。

三、析行为聚焦主题,全面看待人物

作为一名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塑造的人物大多是丰满、立体的“圆形人物”,如菲利普夫妇。通过前面人物语言和动作的分析,学生会在菲利普夫妇这种变化中,看出了菲利普夫妇是自私、唯利是图、势利的人。是钱,使人变得冷酷自私,是钱扭曲了人性。可如果只是这样的理解,“把‘我’的父母看作是一个‘以钱论人’的势利小市民,看作是一个个人道德问题,这就不免有些片面。”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在老师的教学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幻灯片出示教参上的话:“本文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丑陋形象。”)

这段话是有道理的,也是对这篇小说的经典解读,但今天我们不妨再从另一角度来思考,菲利普夫妇就是可鄙可厌可恶可憎的吗?(学生发现课文第一段反复强调父亲“挣的钱不多”,经常加班,“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姐姐要“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小人物的无奈和痛苦。)

从这些看来,菲利普夫妇也很无奈,原来他们也有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也是无奈之举啊。

对于小说教学,山东省教研员张伟忠博士认为应淡化小说的背景,“我们要摆脱“具体化的社会历史的读法及解释”。我们面对一篇小说,往往或者根据作品里所涉及的历史时空,或者依据作家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或者就因为我们读者所在的现实环境与关心的问题,习惯于把阅读重心落在小说的具体内容和社会、历史的关联性上,关注的焦点也在于找到作品里“反映”、“批判”或者“揭露”、“歌颂”等等这些社会、历史、现实问题的踪迹,从而在社会历史的框架里,寻求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释。但对于一篇作品完全抛弃时代背景去理解内容和人物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在处理这篇文章的主题时,重点放在理解人物上。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菲利普夫妇的表现才是真实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小说的基本面即故事。”基于现代叙事学的理论,从“叙述视角”而非“故事情节”的角度设计小说阅读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故事的“内容”聚焦到小说的叙事艺术——作家叙述故事的角度、方式和着眼点上,进而深度探询作家立场,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总之,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空间。教师应多方式、多途径,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多角度还原人物真正实现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君《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第十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钱理群《略说〈我的叔叔于勒〉》,《解读语文》第41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