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让教学呈现“新样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4

“守正创新” :让教学呈现“新样态”

童正林 周丽群

桐庐县窄溪小学 311507

[内容摘要] 统编教材使用的初级阶段,教师使用教材时存在“天马行空——置教材不顾;亦步亦趋——唯教材是从”等误区。笔者通过反思教学,寻找两种不当教材观之间的平衡点,提出”守正创新”的教材观。同时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守正创新的策略:“深度解读教材,使教学更精准”、“灵活改用素材,使教学更完善”、“适度补充教材,使教学更丰盈”,让教学呈现新样态。

[关键词] 守正 创新 教学 新样态

一、教材使用误区:向左转?向右转?

2019年秋,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全新的样态全面进入我们的视野。如何用好教材?是亦步亦趋,唯教材独尊?还是天马行空,独辟蹊径?如何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这些都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1. 误区一:天马行空——置教材不顾

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时代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不竭的生命力。因此,有的教师误解了开放的理念,天马行空地设计教学,违背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偏离了教材的德育落脚点。

案例一:二下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第五课《健康游戏我常玩》“游戏诊断会”这一框题,教材出现的素材是四幅情景图,分别对应登山、打羽毛球、玩电脑游戏、解九连环四个游戏。

教材旨在通过游戏诊断,让学生辩证的理解游戏的利弊,懂得适度玩游戏。有的教师,在电子游戏上大做文章,忽略了其它游戏。在诊断电子游戏时,又只强调“弊”,忽视“利”,以偏概全,违背了教材主旨,忽视了德育落脚点,结果南辕北辙、谬以千里。

(二)误区二:亦步亦趋——唯教材是从

有的教师用教材时十分谨小慎微,不敢“轻举妄动”。原因是统编教材经过编写团队的精心编写,刚刚正式启用,可谓炙手可热。在目前教材使用的初始阶段,很多教师充满对教材的虔诚之心,唯教材是从。

同样是上述案例中的“游戏诊断会”,有的教师在教学时盲从教材,照搬这四个游戏。由于解九连环这个游戏,学生十分生疏,课堂出现冷场。无奈中,教师只能通过自己的讲解来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教学显得十分生硬。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课程,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的起点。选择脱离学生生活的素材,那就是对教材的“愚忠”,教学效果定然不如人意。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实现两者的平衡,让教材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在上述案例中,这些游戏范例能否替换?

  1. 教材使用的反思:“守正”+“创新”

“守正”与“创新”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当确立的一对基本辩证法。笔者认为,这对辩证法同样适用于教师的教材观。

守正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教材,了解编者意图,明晰教材素材的德育落脚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用足用好教材中的素材,使教学素材效能最大化。守正是基础。

创新是指教师在深度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素材有所改动和补充,有所创新和超越,在教材和教学中找到平衡点,使教学呈现新样态。

1.尊重教材是根基——“守正”

统编教材实现了“教材”与“学材”、“教育律”和“内容律”的统一。教材中的各个活动、各种素材、素材与素材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是遵循儿童年龄特征和道德成长规律精心选择,科学编排的。每一种教学素材都有其价值导向。因此,尊重教材,是教学的根基,“守正”是基本理念和准则。

例如,在上述“游戏诊断会”案例中,教学不能背离游戏进行诊断的活动的目标:通过诊断,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游戏,懂得适度玩游戏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的游戏观。游戏诊断要始终围绕这一德育落脚点。

2.超越教材是挑战——“创新”

但是,教学存在着地域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即使统编教材精心选择典型案例,依然鞭长莫及,无法适用所有地区、学校、班级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要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素材,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对教材有所创新,有所超越。

例如,上述案例“游戏诊断会”中的四个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选择。不同的班级可以诊断不同的游戏。只有把教材儿童转化为教室儿童,才能使教学呈现最真实的新样态。

三、“守正创新”:让教学呈现“新样态”

把握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让教学呈现新样态。一方面要解读教材,厘清教材的编写逻辑,明确教学目标,用好教材。另一方面,对于有地区、班级、学校、班级差异性的内容,教师要改变、补充素材,大胆创新。

(一)深度解读教材,使教学更精准

解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前提。如果对教材的用意不明晰,编者意图不了解,盲目使用,教学目标就容易偏离,课堂教学就容易低效。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的是绘本式表达。教材中字少图多。教师更应该仔细解读教材中的每一个框题、范例和导语,精准把握素材的价值导向和编写意图,实施教学。

案例二:二下第二单元第5课《健康游戏我常玩》框题“什么游戏我常玩”。从框题、情景式绘本、导语,构成了这一板块的素材。(如下所示) 608b895225d6b_html_bda3dbe48b849fc1.png

1.明晰框题的价值导向,用好教材

框题(或二级标题)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课时划分的标准,也是教学中学生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

例如,在上述“什么游戏我常玩”框题中,课文用图文暗示本版块是一个交流活动,旨在交流学生常玩的游戏。如果教师对于这一框题的解读只停留在这一层面,那教学就会有失偏颇。课堂上,教师应搭建交流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回望自己的游戏生活,分享平时常玩的游戏,接着进一步适时进行价值引领,提炼健康游戏带来的好处,使学生的对健康游戏的认知从片面走向全面,从零散走向完整,从而树立健康的游戏观,指导学生未来过健康的游戏生活。学会生活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关注每一个框题背后的价值导向,使教学有增量。

  1. 明晰范例的价值导向,用好教材

教师只有仔细解读,对教材范例了然于心,把握其多维导向,才能精准把握教学目标,打开教学时的多维思路。

上述案例是一个交流活动,教材呈现了学生的四幅游戏场景图。稍加思考,不难发现,这四幅图中的游戏,根据场所可以分为室内游戏和室外游戏;根据特点可以分为运动游戏和益智游戏。四种游戏涵盖着不同的种类。从中可以判断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交流班级学生常玩游戏时,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交流,将常玩的游戏拓展到实际生活的各个空间和各种内容。

范例一方面是教师解读教材的“向导”,另一方面也是开启学生学习活动的“敲门砖”。教学中利用范例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由己及人,联系自己的生活。当然,范例使用具有选择性,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选用,灵活把握。

  1. 明晰导语的价值导向,用好教材

导语也就是主持人语。为了强调教材和学生成长的对话关系,教材采用了导语设计。导语分为问题式、邀请式、留白式、说明式、总结式,其作用是引起、拓展、总结本课或本栏目的内容。

例如,上述案例中,就出现了问题式导语。引导班级学生将游戏的话题延伸至自己的生活,实现从教材儿童到班级儿童的转换。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广开言路,充分交流,向过去的生活学习,在对生活经验的反刍中生成新的意义世界。

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以上提及的“框题”、“范例”、“导语”,还有各种其它素材,这里不一一赘述。总之,教师应认真解读教材,关注教材作为教材和学材的“双重功能”,明晰价值导向,用足用好教材,才能让教学呈现新样态。

  1. 灵活改用素材,使教学更完善

对教材的使用,守正是根基。但是,由于地域差异、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存在,教材中的有些范例仍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现实需要。所以,适当改用素材,有所创新,会使教学更完善。

  1. 替换范例——让学习活动更“有效”

仍以案例一《健康游戏我常玩》为例,“游戏诊断会”框题,教学时,有的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游戏生活,采用了课前调查的方法,对全班学生最喜欢玩的游戏做了统计,并用统计图呈现结果。当时正值阳春三月,很多学生对放风筝游戏特别有经验。同时因为学校每学期举行轰轰烈烈的魔方大赛,学生对这个游戏也非常熟悉。教学时,教师选择了这些“热度”最高的游戏分组进行诊断。活动时,孩子们热情高涨,讨论饶有趣味,教学效果非常好。

范例具有示范性,但并非都具普适性。对于那些不能普适的范例,改用是明智之举。只有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学习。

  1. 改换形式——让学习活动更“有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除了和教学的内容有关,还和教学的形式有关。遵循学生年龄特征,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通过生动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案例三:六上第一单元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框题下“公民身份从何来”,第一段是正文。

608b895225d6b_html_644e16d3ab7a5808.png608b895225d6b_html_d544db7a4a3f31b5.png608b895225d6b_html_c725ba66f2cfb2dc.jpg 正文的功能是引入学习情境,开启公民身份这个主题的学习。所以,有的教师选择用正文这一教材素材谈话导入。同样是这一教学资源,有的教师对其进行了形式上的改变,变成了“连连看”游戏。先用抢答的形式将身份和场所进行一一对应的连线。例如,学校连学生,商场连顾客,影院连观众等。当学生植入身份这个概念时,教师再引发思考:“我们在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身份。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你知道吗?”

比较以上两种对“公民”话题的引入的不同方法,不难发现,内容没有变化,形式有所改变。游戏比谈话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为教学活动增添趣味。

  1. 变换顺序——让学习活动更“有序”

统编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不仅确定了学习主题,同时也预设了多种类型的活动。如:“活动园”、“阅读角”等,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但是,有的课文,教师通过适当变换活动顺序,能使教学环节衔接更紧密,教学活动更有序。

案例四:六上第一单元《公民意味着什么》框题“我是中国公民”,教材介绍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旨在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在这两块内容之间,有一个活动园。

如果按照教材原有顺序展开教学,先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再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在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时,进入活动园的判断辨析,回到公民概念的理解巩固。这便破坏了学生之前酝酿的情感。下一环节的教学,维护公民的声誉和形象就缺少了情感的铺垫。

有教师将这一课时的教材素材进行了顺序的变换。将这一个活动园前置学习,作为本节课的导入。不但对有关公民身份的旧知进行复习巩固,同时从中国公民这一话题自然过渡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通过配乐诵读小诗充分激发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再延续学生高涨的情绪,切入中国公民维护国家的声誉和形象的话题。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活动层层递进,教学效果更好。

  1. 适度补充素材,使教学更丰盈

教材中的素材是编者提供的典型范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材的编写逻辑,作适当补充,从而使教学细节更饱满,教学活动更有趣,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绘本、儿歌、微课、照片、影视、图片等都是教材可以补充的内容。

  1. 素材趣味化

充满趣味化的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紧扣教学目标,尽量选择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素材,使课堂更有魅力。

六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法治专册内容。法治知识理论性、知识性强,法律条文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补充一些更有趣味性的素材,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教学更有实效。

608b895225d6b_html_cc750e3d9b1348a1.png 例五:六上第一单元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第一课时“公民的基本权力”框题,教材呈现了一个“知识窗”栏目。

608b895225d6b_html_694c0d7030328721.png608b895225d6b_html_cfbb1f247f9ee9da.png 知识窗”枚举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颁布的宪法、1982年宪法关于权利保障的发展,旨在让学生感受宪法对公民权利保障的来之不易,从而进一步激发对宪法的热爱。

为了使这一内容的学习避免过于教条化、理性化,教师智慧地创编了“奶奶的故事”作为学习素材。以和宪法相关的几个重要时间点为纵轴,以奶奶一家的法律权利保障的重要事件为横轴,让学生边听故事、边思考质疑。当听到1929年,奶奶六岁来到爷爷家,成了童养媳。学生开始质疑:“什么是童养媳?”通过师生交流,学生明白了童养媳的概念,非常震惊。当听到1959年,读二年级的爸爸辍学,孩子们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在通过对几部宪法在权利保障方面的对比之后,学生感受到了现行宪法的来之不易。接着,故事又叙述了奶奶享受的各类国家补助,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总金额,感受国家对老年人权利的保障。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原本枯燥的宪法变得有趣,学生对宪法的热爱之情就油然而生。

  1. 素材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课程。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学生生活经验和本地区实际出发,寻找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素材,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的生活元素。

案例六 一上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第15课《快乐过新年》框题“多样的传统新年”,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各具特色的新年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的情感。

除了教材呈现的一些少数民族,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以学生熟悉的当地唯一的少数民族——莪山畲族的春节习俗为视角,以当地唯一少数民族畲族在春节时要制作和品尝红曲酒和麻糍的民俗为切入点,展开教学。通过课前调查,学生知道了畲族在春节前家家酿红曲酒的习俗,得知红曲酒又名“过年酒”。教学时,请班中的畲乡学生讲述红曲酒的动人传说,了解红曲酒发源于战国时期,是乡民为勇士庆功的来历。再让学生猜一猜,红色代表的寓意。在关于麻糍的教学中,教师从畲乡民谚“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黏黏”导入,使学生了解麻糍“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黏黏)甜”的寓意,再请学生讲讲麻糍的制作工序和品尝麻糍的趣事,畲乡的年味萦绕在课堂。

又如案例七 一上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第1课《玩得真开心》框题“放学回家玩什么”侧重于指导孩子在家中开展健康、文明、安全、有创意的游戏活动。笔者在课前调查中发现,班中有一个剪纸小大人,于是就根据实际情况,以做纸工的小女孩的实例为教学点,鼓励大家向她学习,选择更健康有益的游戏方式。课堂上通过“纸工作品秀一秀”、“剪纸达人猜一猜”、“大家一起学一学”等环环相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加深了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游戏的乐趣和意义。

如上所述,教师根据地域和学生个体差异,从多方面拓展生活素材,适时适度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让教学呈现新样态。


  1. 素材多维化

“素材多维化”指的是通过补充素材,完善教材原有编写体例,从更多的维度来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八 四上年级第三单元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框题“无处不在的广告”教学重点是感受广告与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主要从广告出现的场所、广告的类型(显现、隐形的广告)等维度来让学生感受广告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先通过猜广告引出广告概念,让学生猜一猜,广告多大年纪。接着补充教学素材,通过播放介绍古时候形式各异的广告的视频资料,从广告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这个维度,打开了学生对“古代广告”的认识这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教材对广告无处不在的诠释只停留在”现代“这一层面。而有的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拓展,引申为从古到今,广告都无处不在,和生活息息相关。后者使教学更多维、更立体,学生对广告与生活相关度的认识也就更深了。

综上所述,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解读教材、用好教材、改用素材、补充素材,能让教学呈现更真实、有趣、立体、丰盈的新样态。






参考文献:

  1. 李季媚 张华.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1

  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经济日报.2019.11.21

  3. 霍志玲.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2019.05


608b895225d6b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