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3
/ 2

读写结合,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王红

河南省确山县第三小学 463200

  阅读与写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整体,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论断更是得到语文界的公认。阅读为写作做出典范和创作的模本,有助于积淀语言材料,开阔写作视野,拓宽写作的手法;写作也成为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升华的结果,也是学习并使用技能、模仿并创新的试验田。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写作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本人就尝试扩大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从“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和技能,让读与写紧密结合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打破常规阅读途径的枷锁,指导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方法

  开展多样化活动,培养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下面,介绍几种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的方法以作探讨:

  1.“好书大家读,美文共欣赏”的推介活动

   作家介绍、作品背景、作品内容、名家点评、精彩语段摘评、我之所见、总结报告。学生还可以根据情况增设栏目,学生每两周完成一个栏目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活动不仅教会学生精读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行为的层次,还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阅读范围,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发展。

  2.开展“设计读书剪报,记录我的体会”主题活动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与整理,这正如胃肠消化一样,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揣摩、比较和思考一系列手脚并用的练习(历练)起到内化作用,把所学的知识经过融化,沉淀在自己知与行的图式中,从而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与行为习惯。”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随笔或笔记式的深度开发与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发起的课外阅读兴趣,本学期我们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会”“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古诗朗诵”等活动。利用每天早读课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新闻速报”“早间30分”等,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讲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让学生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3.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进步,采用“表扬为主,指导为纲”的方法,促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稳定读书兴趣

  我们知道,学生既爱表现又爱表扬,尤其是某种成功表现受到老师夸奖时,学生更是喜上心头,笑上眉梢。因此,老师要在课内外,为学生搭设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显示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调动其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专注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努力改进学生写作水平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学生在阅读的前提下,更要学以致用,因此老师不但要积极引导学生超越课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还应该适当提出一些阅读和积累的要求。

  1.依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固有水平高低不同以及兴趣爱好各异的特点指导学生选择图书

  在选择图书工作中,对于知识单薄、视野狭窄的可选择知识性强的科普、文史知识类读物,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表述平淡、语言枯涩的可选择文质兼美的美文,嚼英咀华,感悟吸收,增强语感;想象丰富,感情细腻的可选择优美的散文和微型小说。

  2.依据学生不同的阅读对象和阅读目的指导其选择科学的阅读方式

  对一般性的报刊杂志、自然文史知识类可选择略读、泛读、跳读法一目十行,捕捉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想;对于美文佳作,经典片段类可选择精读、细读、品读法,咀嚼涵咏,反复体味,品其精华,悟其精妙;对诗歌、散文类可选择诵读,体会气韵,领悟情感,培养语感;对科普知识、时文杂论类则采用默读,便于停留和反复,利于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中丰富知识,还有一点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丰富词汇和语汇,如:摘抄好词好句,活学活用,以精美语句妆点文章。通过识记名句,在写作中熟练运用,更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明确阅读要求,以实际措施将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入学习生活中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和家庭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中学教学重考试忽略课外阅读以及当前丰富的娱乐生活如电视、音乐等视听媒体的冲击,绝大多数的学生把“休闲娱乐”当作阅读目的,久而久之将会导致知识贫乏、思维贫乏、文学修养贫乏,这是十分可怕的。因此,必须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课外阅读措施。

  四、从推荐的书目中去拓展课外阅读的视野

  为了让学生对名著有充分的了解,开展名著讲读研讨活动;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多篇,在课上展开阅读方法的指导,并据此指导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和写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转化为文字(或者先写成文字再展开交流),这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概括和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广阔的阅读视野使得学生的阅读思维从量到质都有了较高度的飞跃。

  总之,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书,本意是以外促内,逐步养成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写作,提高其语文素养。

  五、指导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努力提高學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行为本身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感知,可以说阅读就是写作“源头”的一种形式。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理解和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交流,更应当利用好“源头”所提供的丰富材料,融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真知灼见,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表述。甚至由此及彼,激发自我的写作激情,开展文学创作。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先生的名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写文章时,提起笔却无话可写;说话时,一开口却无词可言;即使写了说了,所写所说的东西总是言词单调,表达肤浅,观念陈旧。这不仅仅在于学生自身的阅历不够,更主要的是在于他们读书读报太少。于漪也曾批评说:“现在读得极少,也很少动笔……少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少写,哪来较好的表达能力?”阅读是吸收知识,而写作则是运用知识。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吸取文化素养,积累写作材料。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文章,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摘录熟读精彩片段词句,以便用在自己的文章上,为文章增色添彩。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与激发,他们会感到自己所读的实在太少,知识实在太缺乏,就会主动地去增加阅读量,并在阅读时高度专注,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这样,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

  当然,实施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完成高质量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应该循序善诱、激发引导,逐渐让学生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