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课间流淌 ——有效实施“情感目标”的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情感在课间流淌 ——有效实施“情感目标”的思考与实践

李小春

温州市永中第一小学 浙江省温州市 325024

【内容摘要】 本文从当前情感目标实施中的问题入手,对情感目标的生情点(文本)、情感目标的发情点(情境)、情感目标的激情点(教师)及情感目标的动情点(学生)四个方面作了积极地探索,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的有效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实施 情感目标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叶澜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把生命精神注入语文教学,抓住教学中饱含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生命精神,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课程改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并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情感目标”摆在极为突出的位置,可当前语文课堂“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为朗读而朗读、为分析而分析、为说话而说话、为写而写,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显得如此苍白,如此干枯,如此寡情,这岂不是我们教学的悲哀吗?笔者认为,“情动而辞发”,只有当学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润时,课堂才会焕发出如痴如醉的人化情境;只有正确把握住“情感目标”,才能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积极健康的情感智慧,造就出一代大写的“人”。

那么,如何有效实施“情感目标”,让情感在语文课堂中流淌?笔者仅从以下四个方面思索并实践着:

一、科学把握情感目标的生情点

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本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因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没有教材提供的丰富情感内容,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情感目标的生情之处必然源于文本。因此,教师要认真聆听文本的声音,善于把握文本情感的脉搏,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科学把握生情点,方能“入情得意”。

1、优化情感目标的预设。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五册《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当学生理解课文,感悟到了小女孩的优秀品质后,教师进行了追问:“这次实验中这位教育家要感谢的仅仅是这位小女孩吗?”学生进行思考后——

生1:这次实验获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其他的两位小朋友都很配合,都很听小女孩的指挥。

生2:这位教育家还应该夸奖这三个小朋友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实验做成功。

……

教学至此,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团结合作的价值体现,还需要老师空洞地说教吗?本节课,由于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正确的解读,没有囿于教辅资料所提供的把情感目标定位于感悟小女孩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而是通过及时地引导,在问题中积蓄了情感,充分体现了本篇课文的人文价值观,这种情感的感染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2、优化语文素材的加工。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人教版第四册《数星星的孩子》的教学设计的:将本篇课文的重点词“钻研”书写后置,在阅读理解完整篇课文后,指导学生进行书写。之后,教师巧设问题: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个词语吗?你最想把这个词语送给谁呢?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要把它送给自己,想成为一个像张衡那样刻苦钻研的人;也有的说要把它送给张衡,想夸奖他;还有的说送给爱因斯坦、牛顿这些伟人,因为他们的成就都离不开“钻研”二字……

这位教师将情感目标与“钻研”二字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书写、说话、交流,不仅让学生读准字间,识记书写字形,理解运用词语,同时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落实于无痕之处。

二、努力创设情感目标的发情点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情感往往要依附于一定的可以感知的客观情境而存在,才能形成潜移默化的“情感流”。可见,入情入境是创设情感目标发情点的核心。而情感作为人的内心体验,它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情感不能给予,只能唤醒;不能强迫接受,只能主动感染。因此,情感目标的发情点要借助情境来唤醒、激发、巩固,甚至深化、升华。

能够驾驭语文课堂的教师,都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用语言基调的变化,在学生心中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清晰、明白地表达文本、教师的情感,促使学生进入情境,情感得以呼应。

借助学生的朗读把文本的人、事、境、情和趣,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地抒发出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有效达成了“情感目标”。

三、充分发挥情感目标的激情点

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入情。”文本流露出的情感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文本的基调,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力,对作品的题、境、形象进行积极的创造与补充,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脉搏,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方能情动而辞发。

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

四、充分关注情感目标的动情点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说:“没有情感,儿童就不可能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如果他们自己没有学习发展的动机、兴趣和热情,那是谁也代替不了他们的。因此,面对因处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生理特征而有着各自独特的情感世界的学生,准确地把握他们情感发展的规律,深入地挖掘他们的情感潜能,充分地关注他们的动情之处,切入语言载体内部的情感世界,对文章做出力透纸背、鞭辟入理的情感判断和评价,必然会让他们在文本中进行一次生命之旅。

1、感悟解情。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本的解读。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有一个过程,期间包含着儿童心理交流互动的进程。

老师在课堂上放飞了一群蜻蜓,送上了一阵微波。孩子们的情感小河就荡漾起来了,很自然地就想找倾诉的对象。教师的共同参与更是让学生与人分享的欲望达到最高境界,感情自然流淌。

2、抒情泻情。情感目标的实施不能止于阅读过程中情感的由外而内的吸收,还必须有情感由内而外的抒发;不能止于入情得意,还要借物泻情,使情感言语化、实践化。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遂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是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

古人云:“言为心声。”学生的写话习作应是其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的自然流露。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有了丰厚的情感积累,便想一吐为快。所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完成了阅读教学的双重任务,提高了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同时又是抒发学生心中情感、升华情感的有效方式。


黑格尔曾经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当我们从情感的角度来审视教育过程时,我们认识到:只有重视文本所表现的情感,语文教学才会是生动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学生才会感受到语文的诗意和灵性,由此生发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才会“将路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不觉得悲凉”!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吉林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4、马笑霞著.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