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途径与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9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途径与方法

韦子李

横县石塘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政治教学工作常常会将重心放在教材上,忽视传统美德的教育,这其实并不利于学生三观的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此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将传统美德科学合理的渗入其中。本文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入展开了探讨,并提出相应措施,具体如下: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华传统美德;途径与方法

一、渗透传统美德,提升学生传承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组部分,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当前教育理念已经不仅仅是以成绩定高低,对学生的品德及人格的培养也愈发重视。我国上下五千年在经过沉淀后,本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已经成为当下初中教育工作的重点,因为教师应当对此加强重视度,将其有效的渗透在教学工作中,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的融为一体,切实提升学生的传承意识,使其对传统美德有全新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师长情谊”这一章节时,因该章节主要讲解的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处方式,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尊师重道”,并将与此相关的典故以故事的方式讲解给学生,如很有名的一个故事叫做“程门立雪”,其主要讲解的是在宋朝时有一个进士名字叫做杨时,其本身就是一个学识渊博之人,在有一年冬天,他在与朋友游酢进行探讨问题时,因两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就产生了分歧,为了求得正解就去老师家请教老师,程颐待到他们到达老师家时,发现老师正在火炉旁打坐休息,为了不打扰到老师,他们选择在门外等候,等到老师休息完毕后,透过窗户发现院内已经满身覆盖大雪的杨时以及游酢,赶忙将其唤至房内,在教师讲解完故事后,可询问学生:“同学们,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时候很多学生都有听懂这个故事,并告知老师:“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学习要坚持不懈,还要不耻下问,最重要的是要对老师毕恭毕敬”,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进行稍加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之邦的誉称,而且有句俗话同学们都有听说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含义就是徒弟对待师傅应当与对待父亲一般,这其实也是我国传统美德的一种表现,通过该方式,不仅让学生对传统美德有全新的认识,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传承精神,这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1]

二、引入传统经典,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洗礼,但是一些传统美德也被良好的传承下来,包括一些经典著作等,都是传承的主要形式,教师应当把握好这一优势,运用一些经典作品展开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在著作中获取到更多的知识,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没更能够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德育氛围,为传统美德的渗透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弟子规》中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24个字已经将我国传统美德完美的诠释出来了,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谁能解释下其中的意思吗?”因很多学生有读过《弟子规》、《三字经》等著作,因此都会踊跃的回答问题:“老师,这24个字主要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孝顺父母,与兄弟姐妹互相团结,而且还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谨言慎行,还需要守信用,在与他人相处时应当时刻秉承着平等的原则,多去向有仁德的人学习,如果做到以上几点后精力还比较充沛的话,还需要学习一些其他的技艺,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在学生解释后,其他学生也对此有了深入了解,以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再如在《二十四孝》中收录了一个故事叫做“卧冰求鲤”,其主要讲解的是一个名叫王祥的人虽然从未受过继母的关爱,但是在继母生病想吃鲤鱼时,其能够在赤身躺在冰面上,用自身的温度将河面上的冰融化,为继母捕得鲤鱼,这一片孝心最终感化继母,而且其弟弟王览也十分敬佩兄长,这也被广泛传颂至今。这些著作中所起到的教育意义与价值较为凸显,充分体现出中华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传颂经典”的活动,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主题,如尊老爱幼、精忠报国等,看哪个学生背诵的经典古诗词、词句最多,并能够将其含义全部讲解出来,教师就可以给予其相应的奖励,以此来起到激励作用,这不仅可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德育课堂学习氛围,更能够达到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教学中的根本目的[3]

三、采用情境教学,坚持立德树人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现代教育理念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核心,但是若想全面实现这一理念,单纯的依靠讲解的方式,很难在德育工作中起到效用价值,在此教师应当及时创新调整教学方式,将情境教学法以及实践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并真正的体会到传统美德中所要表达的含义。例如在学习“在集体中成长”这一课时,这一章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能够认识到团结力量的重要性,在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搬运活动,很多学生发现如果单靠一个人的话很难完成,而小组共同合作下就会减轻自己的负担,并顺利的完成搬运工作,在此教师还可以用最简单的传统寓言故事来诠释团队力量的重要性,在此教师每人分发一根筷子,让学生折断,学生发现很轻易的折断了,此时教师可以将筷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再折,这时候就发现很难折断,通过该方式,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一些正确的认知与启发,并从思想上得到了转变,这也是思想道德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4]

四、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因受到年龄特点的影响,其正处于青春期阶段,上课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对父母大吵大闹的现象较为常见,再加上受到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心智一直不够成熟,不仅无法理智的处理问题,对当前的幸福生活也不够珍惜,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当学会理解学生,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为其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并联系生活展开德育教育[5]。例如在学习“享受学习”这一课时,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晚上读书的时候还要用灯吗?”这时候学生会肯定的回答:“肯定需要用灯了,要不然看不到书本上的文字呢”,教师可以顺势问:“那不用灯的话,你们还能够继续学习吗?”学生会异口同声的回答道:“不能”,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的故事,并询问学生的感受,此时学生心理会产生别样的情愫,并感叹道:“古时候,穷人家的孩子想要读书真的太难了”,而有的学生就会说:“我们生活条件这么好,我们还不好好学习,真的很愧对父母良苦用心与老师的悉心教导”,其实这已经达到了励志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这种将传统故事与当前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传统美德渗透的更加彻底,更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逐渐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合格青少年[6]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道德法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其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而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教学中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其魅力所在,提高其传统美德的传承意识,更能推动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更好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朝宝. “思·品”教学主张:涵育品格的有效范式——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6):81-86.

[2]黄毅菁. 小课堂 大文化 强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5):149-151+155.

[3]高维,颜蒙蒙. 统编教材与国家认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J]. 教育学报,2020,16(03):34-43.

[4]琚文静.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以克拉玛依明园学校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9):73-75.

[5]王重尧. 传统儒家德治思想对当代以德治国的借鉴价值——以依法治国为视角[J]. 现代法治研究,2019(02):79-89.

[6]王菠.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