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2
/ 3


大学思政课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 ” 教学模式探索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刁瑷辉 1

摘要:大班授课忽视了教学活动中的人际交互性,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本文提出四种“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形式:“大班授课 + 一对一答疑”、 “大班授课 + 分组讨论”、“大班授课 + 小组实践”、“大班授课+线上论坛”以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

一、思政课大班授课的弊端

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由于师资队伍数量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多数是上百人的大班授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大班授课”的问题日渐凸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问题:

首先,大班课堂中师生之间交互性差,学生参与课题积极性低。大班课堂人数一般在80到150人,授课教室通常需要能容纳百人的大教室。这种情况下, 学生通常会选择坐在教室的中后排,而教师更像一位演讲者,在讲台上单向输出大量信息,很少走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互动。因此,大班课堂的空间容易造成空空荡荡的氛围感,课堂人际关系的疏离感。

其次,大班教学模式无法兼顾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每一个大班的规模至少是2到3个普通班相加,来自不同专业和学院的学生合班上课。在大课堂中,教师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讲授,不能有针对性的回应学生的个体化需求。在被动接受的学生方式下,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不高。大班教学中的一刀切问题,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第三,大班教学效果停留在表层,不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其中道德章节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学生提问、举例、辩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道德的判断与选择通常在具体情境中做出,因此,课堂讨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道德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把书本中刻板的知识转化成学生心中活的智慧。

综上所述,大班授课的方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流,差异化需求以及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日渐显著,进而造成思政课教学质量不佳,教学效果和影响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因此,转变“讲授型”教学模式,引入班级讨论,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探索

“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目前在国内已被许多教师采用,在具体的实践中,发展出许多种不同类型,本文结合思政课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重要类型,分别为:大班授课 + 一对一答疑;大班授课 + 分组讨论;大班授课 + 小组实践;大班授课+线上论坛。

1.大班授课 + 一对一答疑

“大班授课 +一对一答疑”是近年来部分高校推出的一种新兴制度,支持小部分学生在教师工作室进行一对一答疑辅导,一般每周两到四次,时间安排在课余时间的白天或者晚上。在相对私人的工作空间,学生可以放松身心,更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提出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教师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有针对性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涉及大学生对人生思考、理想信念追求、爱情中的美德等,大班授课虽然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和思考,却无法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具有很强的个体化差异性,从个体生命感悟出发,向教师提问,甚至很多学生更愿意一对一与教师深度交流个人的想法。因此,一对一答疑制度有效弥补了大班授课“一刀切”的弊端,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回应学生个体化需求。

2.大班授课 + 分组讨论

大班集中授课,小班、 小组展开讨论,讨论在大班授课的过程中进行。实践中的难点包括:如何使大班授课与分组讨论相辅相成,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为了克服以上难点,分组讨论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大班教室如何有效分组;讨论的主题如何选择;讨论环节如何设计; 讨论课成绩如何评定等。

首先,就分组问题,为了确保小组成员讨论的充分性,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在10-15名学生左右,每一组选出一位组长负责主持与总结小组讨论内容,一位副组长负责监督及记录讨论的过程。一个大班大约分7到9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组内发言,组长与副组长代表小组在大班发言,教师点评。这样的分组不仅有组内交流,也有跨组互动,还有教师和组长、副组长等积极分子的对话。

其次,就讨论主题的选定,(1)选择将教学知识的与实践相联系的主题,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例如人生理想章节中如何合理做好大学规划,个人职业规划等,实践选题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活学活用。(2) 选择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点相结合的主题,比如学生普遍对课程内容中青春、梦想、爱情、婚姻、爱国等部分具有浓厚的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3)选择将当年度热点新闻与教学知识点相结合的主题,例如在道德和法律章节,大量的知识点可以透过当年度发生的最新最热点的新闻事件让学生参与讨论。

再次,就讨论环节设计与成绩评定,讨论的环节大致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大班讲授+组员发言+组长发言+教师总结点评。组长负责主持并维护讨论秩序,副组长负责记录发言的内容,组员就主题进行1-2分钟的发言。组长整理组员观点并代表小组在大班发言,副组长进行补充发言。针对有争议性的观点,可以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教师在讨论中和组长进行互动,对讨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总结升华。如何量化课堂讨论的成绩一直是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笔者尝试将每一次主题讨论转化为一篇平时作业,小组内以3-4位学生自由结成作业小组,共同协作完成作业,成绩由教师统一评定。

3.大班授课 + 小组实践

“大班授课 + 小组实践”是一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思政课中有五分之一的课时量为教学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人,大学教育应加强对青年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接触。然而,受到大班人数的影响,教师往往无法将教学实践落到实处,一些教师仍旧以讲授课的形式替代实践课,还有一些教师初步尝试了实践教学,例如带领学生外出参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场馆,或者去社区参加调研,但因人数众多,组织松散,实践教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以自由活动替代了实践学习,不仅浪费了学习时间,而且收效甚微。

如何应对思政课程中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大班授课+小组实践可以作为一种尝试性探索。教师在大班中让学生自由结成实践小组,小组人数在3-4人左右, 结成紧密型黏合度较高的小组,提前布置实践作业,在规定时间内请学生完成调研、实践活动,最终提交实践报告,择优秀实践小组在全班分享。实践内容可分为实践调研和实践活动两类。教材第一章人生观、第二章理想信念、第三章爱国、第五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恋爱观等内容,适合实践调研,由小组共同拟定调研课题,设计调研问卷,撰写调研报告。第五章道德部分涉及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第六章法律部分大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教师可以请实践小组自行安排一到两次实践活动,在大班内分享实践感悟与收获。

小组实践的具体环节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提前布置分组和选题任务,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时间结成实践小组,讨论选题内容。教师在学期的第1周布置分组和选题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在1到2周内确定小组成员和选题。(2)教师应全程及时给予学生悉心的指导和督促,协助学生做好实践活动的选题和设计。分组信息和选题内容由课代表统一汇总交给教师,教师对实践小组的选题进行审定,并针对每个小组在选题、问卷设计、报告撰写等方面遇到的难点进行逐一指导,帮助实践小组提升调研和实践的质量。(3)教师查验小组实践的成果,选出优秀作品在大班分享。实践调研活动的开展安排在3-5个教学周课余时间进行,最后以实践报告的形式完成。教师在所有的实践报告中选取一部分优秀的作业,由优秀小组在大班课堂分享。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确保了实践教学课的成绩评定有据可查,另一方面优秀小组的分享激发了其他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兴趣,在大班中起到良好的示范。

实践小组设定为不超过4人的紧密联系型学习小组,成员的交流和活动一般在课余时间进行,这种小组制度安排,不仅锻炼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分工、合作的能力。小组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避免了前文中提到的教师带队大班实践中组织松散,学生参与性不高等问题。

4. 大班授课+线上论坛

自新冠疫情以来,高校推出了线上授课和师生互动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线上平台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笔者目前所使用的网络平台为上海理工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其中有一模块为线上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课堂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发布在线上小组论坛,邀请大班的同学参与讨论,教师学生的发言进行回复和点评。线上论坛的方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效果显著,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线上的参与度远高于大班课堂,每一次线上讨论收到学生的留言非常多,渐渐形成了大班课堂氛围冷淡,线上论坛讨论热烈的强烈反差现象。

线上论坛的比较优势日渐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线上讨论打破了大班课堂的时空限制。从时间上,课堂讨论的时间有限,参与讨论的学生人数只能是一小部分,很多学生即使有心发言,但不一定有机会参与。线上论坛为那些在课堂上没机会发言的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从空间上,在一个人数超过百人的大班,很多学生互不认识,教师也很难认识班上的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存在着一种人际疏离感,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压抑了讨论的热情。线上论坛为大班课堂破冰,让一些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不习惯发言的学生,不带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畅所欲言。线上参与有了一定的热度,很多学生也更愿意参加线下课堂发言。其次,线上论坛中发表的文字观点比课堂发言更成熟和完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讨论的质量。线上论坛以学生发表的文字内容为载体,学生经过思考和查阅资料书写整理而成文稿比临时性的课堂发言更具条理性、逻辑性和思想深度。文字形式的讨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深度交流,提高了课堂讨论的质量。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不同于以应试为主的初等、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主旨在于人格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操练,思维力的拓展,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些方面都离不开一个更具有活力、交互性和实践性的课堂。结合目前大班授课的现状,文中对“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四种讨论式教学形式。笔者在亲身实践中发现,四种讨论课不仅弥补了传统大班授课的不足,还能发挥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然而,在推行和尝试的过程中,不免遇到种种问题和疏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加强与学生的人际沟通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力、应变力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从传统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更为平等的知识分享者,常常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反馈和改进意见,不断做出调整,获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莉华,雷勇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 式改革思考 [J]. 教育教学论坛,2016(6):101-103.
2. 孙艳君,卢晓东 . 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 教育的核心要素——以北京大学为例 [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8):1

1 刁瑷辉,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