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互补,平稳过渡--浅谈幼小衔接之我所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3
/ 2

幼小互补 ,平稳过渡 --浅谈幼小衔接之我所见

李甜

吉林省长春市空军航空大学幼儿园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摘要:有关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已成为新时代幼儿园大班教育中必须切实践行的基本育人使命,也是促进幼儿在离开幼儿园之后快速适应、尽快融入小学的最佳途径。但是,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在各方面意识、能力、素养上与小学的要求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若仅仅借助强制化措施来迫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势必不可取,也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预期教育效果自然不够理想。这使得教师在实施幼小衔接工作时,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手段途径、措施策略,并从培养幼儿的意识入手,让幼儿在学习、生活、成长领域的各方面诉求向着小学靠拢,为促使幼小衔接效能提升奠定基础。同时,针对不同幼儿的认知差异与个性特质,教师也需要加强研究与分析,并科学整合各方面资源、有效借助各类型活动、不断细化各层面细节,使幼儿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慢慢感知小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变化与特性,以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实现对幼儿健全人格与完备意识的培育。让幼儿在内心深处对小学充满向往,并积极投身至有关幼小衔接领域的各类训练活动领域,为有效衔接工作的高质量、深层次开展而提供助力。

关键词:幼小衔接;互补;过渡

做好幼小衔接,实现幼小互补,让幼儿平稳自幼儿园过渡至小学,是幼儿园应该关注的重点工作,更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且,很多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的诸多不适应、不习惯等所暴露的问题,也充分说明了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基于此,幼儿园在做好幼儿身心健康、认知发展、素养塑造、潜能开掘的基础上,必须对幼小衔接给予高度重视。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度贯通有关幼小衔接的科学策略,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能力进行锻炼。同时,幼儿园还必须切实发挥好家长的协助作用,不论从作息时间、学习要求、生活习惯、文明礼仪,还是适应能力、情绪调控、意识转换、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育,使幼儿不论在家庭还是幼儿园,都获得一些针对性引导,来促进幼儿自幼儿园向小学的平稳过渡。而对于幼小衔接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暴露的问题、存在的困境等,教师也需要加强研究与分析,并确立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案,并在幼小衔接实施中精准落实,以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更为顺畅、充分、高效。

一、从常规教育入手,做好适应能力培养

众所周知,加强幼儿的良好行为、生活、学习习惯培养,是确保幼儿快速适应小学阶段学习的基础。而且,进入小学后,每一个幼儿势必会面临环境、同伴、要求的变化,内心自然也会出现一定的恐慌与不适应。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帮助其快速渡过各类挑战,尽快融入小学生活。因此,教师应从习惯培养入手,借助诸多针对性教育措施的落实,来强化对幼儿基本适应能力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是培养其时间观念。从每天的上学、放学时间调控开始,慢慢向小学时间要求靠拢。而对于每节课的时间安排,也应做出适当调适,以确保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能快速适应每节课内40分钟的学习安排,减少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分心、走神等情况发生。二是做好其习惯培养。鼓励其自主整理书包,尝试管理生活物品,按时入睡,学会遵守纪律。借助一些基本习惯的培养,帮助大班幼儿能够在进入小学后快速适应,实现平稳过渡。并能够充分融入小学生活、学习等认知领域,获得适应能力的逐步提升与充分发展。

二、从启蒙教育着力,落实学习能力培养

诸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幼小衔接的开展,可以为幼儿学习能力提升、认知素养发展奠定基础。因为很多初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免不了必须接受对应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大班阶段的学科启蒙教育工作开展,则可以为幼儿的良好学习意识、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提供铺垫。因此,教师可以适时渗透对于一些常识性、基础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构建起与小学阶段比较贴近的教学模式与育人环境,以切实激发幼儿吸纳知识、开展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幼儿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积极参与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为了提升教学活动的感染力与生命力,使幼儿在有趣、生动、鲜活的认知视域内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可以在开展一些浅显知识教学时,加强对生活素材、真实场景、网络媒介、游戏活动等的借助,将其灵活延展至幼儿视域,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去探寻同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找到最佳的知识获取途径,以慢慢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初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顺利完成认知启蒙阶段的过渡。例如,可以借助一些基本的书写训练,来培养其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等。还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绘本阅读,来培养其阅读方法、阅读能力。而这些辅助性文化基础知识学习教育的开展,则可以在无形之中提升幼小衔接的科学性、实效性,也更利于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从思想教育入手,强化调适能力培养

很多幼儿在还没有进入小学前,所经受的针对性教育教学活动相对较少,且很多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师的陪伴、呵护、引导。这使得一些幼儿的思想认识与调适能力相对欠缺。而且,大多数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判别能力,问题处理能力,自我调适意识,而加强对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更利于其综合素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为完成幼小衔接提供了助力。因此,教师应结合一些辅助性教学项目的融入,指导其学会正确处理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并养成协作互助、分享交流等良好意识。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问题、困惑时,应主动向老师、同伴求助。而在同伴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其提供必要性协助。而且,还可以倡导其帮助教师整理玩具清洁卫生,给妈妈浇花摘菜,给爸爸端茶倒水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其动手能力,实现对其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其参观附近的小学,让幼儿学会与新同伴、朋友相处,与新老师交流,在这些实践性活动中促使其克服进入新环境后的畏惧与胆怯,实现对其良好心理素质与调适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倡导家长也参与至幼小衔接工作领域,并邀请优秀小学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分班请一些小学的老师与家长开座谈会和咨询活动。借助各方面教育工作合力作用的发挥,来强化对幼儿调适能力的培养,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铺垫,奠定基础。

四、结论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为幼儿平稳过渡至幼儿园铺设了道路,且更为贴近新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而真正实现有效互补,促进平稳过渡的关键则在于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质量与落实效能。这使得教师在落实幼小衔接时,必须切实了解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并在工作落实中不断调控策略、科学设定方案、灵活给予引导,并在征得家长配合的基础上,就各类工作予以优化,使幼小衔接的实施更为充分、科学、高效。尤其对于教育引导中一些幼儿所出现的不适应、不习惯等问题,教师更需要从不同幼儿实际出发,给予更为科学的帮扶,以促使幼儿慢慢走出认知困境,为进入幼儿园奠定基础。另外,教师还需要以平常心态看待幼小衔接工作实施中的各类问题,切忌操之过急、急功近利,以避免各类问题的化解不充分、开展不科学而影响幼小衔接效能。使幼儿园工作与小学教学需要平稳衔接、充分接轨、高效落实,为幼小衔接高质量发展提供铺垫。

参考文献:

[1]江裕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努力做好幼小衔接[J].科普童话,2019(48):168.

[2]胡英群,朱庆爱.养成习惯 调整心态——让孩子轻松度过幼小衔接[J].科普童话,2019(46):18-19.

[3]曹亚彬.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少年,2019(33):282+285.

[4]胡秀玲.破解幼儿教育的痛点与难点——也谈科学的幼小衔接[J].成才,2019(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