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从理念到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5
/ 2

语文高效课堂:从理念到实践

黄观益

广西 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 530001

【内容摘要】高耗低效几乎成了人们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定评。语文教学须在理念上厘清“语文”与“非语文”界线,在教学中以言语实践核心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由“低效”向“高效”的转化。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与“非语文”;言语实践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似乎并未改变语文教育长期以来的尴尬处境:从单独设科至今,语文教育就屡遭批判,“少慢差费”、“高耗低效”几乎成了人们对语文教学的定评。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会“高耗低效”?“高效”的语文课堂该如何构建?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根本在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深入把握语文教育的特征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才能直击语文教学的核心,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一、教学理念:任务与界限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1可见,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简言之,就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环境中,以范文(课文)为基础,学习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的知识,形成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这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任务。而“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等等,应该是依托于这一核心任务的,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结果。

然而长久以来,不管是教育管理者还是社会各界,甚至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本身,都没有对这一点有清晰地认知,以致于语文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承担了过多语文教育之外的“非语文”工作。有人把语文课当成思政课、心理课,讲《荷塘月色》《雨巷》里一定强化的“时代背景”,讲《雷雨》《祝福》过度阶级化、脸谱化人物设定,讲爱国主义主题的篇目上课前必唱《我和我的祖国》之类的歌曲,讲感恩类的文章一定要播放父慈子孝的照片视频等等。这些做法或立足于政治观念的文本解读,把时代背景和作品、作者做简单的对应,或完全忽略了作家、作品本身的个性和复杂性,凡此种种对语文学习内容的任意曲解、拔高、牵连,自然是“非语文”知识,把这些知识以及做学问的方法教给学生,可能是贻害无穷的。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负载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是任何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但从另一个方面说,我们的语文课的“低效”恰恰是因为我们承担了太多“非语文”的任务导致。语文教师要准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紧扣“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个核心,立足于在听说读写关键能力培养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育中“人文性”要从语文的角度、用语文的方法去达成。这个角度和方法,就是大量阅读文质兼美的选文,是在学习民族语言丰富表达力的同时,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命情感与文本对话,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情感、情操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而非“价值灌输”。如果我们没有弄清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没有弄清“语文”与“非语文”的界限而把语文教学本身应包含的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思想熏陶排除在课堂之外,语文课就不可能“高效”。

二、课堂教学:言语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指出:“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2语文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最重要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语言的学习、语言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言语的实践活动。我们评判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不是看他“理解”了多少语言的的规则,也不是仅仅看他“积累”了多少语文知识,更不应只看他语文考多少分,而是看他会“运用”了多少语言。可见,加强实践对学生言语表达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学习必须“习得”语文知识,养成“语文核心素养”。何谓习得?就是要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通俗地说就是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读写听说实践,在遣词造句、对话朗读、交流讲演、写作赏析等基本能力训练上严格要求,在多样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习得知识。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上《观潮》一文,是通过“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典范。余老师的这节课,以“字、词、句、段、篇”为抓手、以“听、说、读、写”训练为核心组织课堂,以“换一种说法”训练学生表达和思维,以“品一种手法”训练学生理解和赏析能力,以“学用几个词语”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分析一个美段”进行审美品析训练,体现了思维和能力的提升。余老师的这节课,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了训练,四个教学环节各有侧重,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语言运用能力,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完美融合。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靠老师教是教不完的,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授生以渔”,精心设计语言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以学生的“高能”“高素养”呈现教学的“高效”“高质”。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狂欢式的肆意抨击,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人们对语文教育自身特点的理性认识,语文教学抓住语言文字这一核心,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育才能一步步逼近其学科特点,逼近人的心灵,成为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俞群.对“大语文教育观”的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5(Z6):2-5.

[2]李秀.语文教育要以“立人”为中心——浅谈钱理群的语文教育观[J].基础教育,2012,9(03):5-11.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 地址:广西南宁市衡阳西路36号,邮编: 530001 联系电话:13471001567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