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理”走进数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
/ 2

让 “理”走进数学课堂 冯启桃

福建省永安市北门小学 366000

摘要:数学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数学定理、计算法则、算理等知识的产生、演变、发展及规则的确定,无不蕴藏着深刻的数学道理。因此,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灵活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结构,以有效活动为支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中、言必有据方式很有必要

关键词:探索 演变 计算能力

一.让解析的每一个知识点言之有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方式,通过言之有理的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引导学生思考知识产生的起因,探索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感悟,明晰知识产生的道理,孵化继续学习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教学的重点在理解算理。学生对于计算出结果,不存在困难,对于算理似乎知道大概,是不是真正理解,还要看学生是否能用语文清楚地表达出来。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教会学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还要让学生能准确地口述算理和及计算法则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对算理深入理解掌握。经常这样做,学生在做计算时,能做到心中有根可据、有理可依、叙述出计算过程以及各种计算的顺序的算理,从而提高较高的正确率及较快的运算速度。再例如教学“8加几”中的一道题:8+3,不仅要使学生利用“凑十法”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还要让学生自觉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8加2等于10,所以要把3分成1和2,8加2得10,10再加上1等于11”。通过对运算信息的全面了解,让学生对数学信息用数学的语言青春的表达,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仅体现在教学中抓住时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说话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还有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二.让列举的每一个例子都言之有物

基于儿童尚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尚不能完全理解。因此,课堂教学要凸显言之有物,通过“物”来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借助自己的经验来促进“数学化”,进而演化成数学知识。

学生都有好奇、争胜的特点,因此他们都想说得正确、精彩,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认真思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空间观念初步形成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仔细解读概念的方式,让学生抓住数学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进行复述,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通过实物测量、观察,让学生自己说说量的三角形三个角是什么样的,三条边有什么特点?然后请学生回答:可以根据三角形的哪些特点来分类,具体怎样分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能用自己的语言通过自己观察后的叙述,并进行分类。教师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述,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也有力地促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三.让课堂的每一次演示都言之有中。

课堂教学强调言之有中,让学生储存的知识灵动起来,主动与新知识内容相印证,实现辨理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领会知识的要义。

在教学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内容时。课堂实践中,我运用了现代化手段,视频演示了石头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可以借住用其它工具来计算计算出石头体积:首先测量并计算出一个能装得下这块石头的容器里头水的体积,然后将石头放入容器中,这时水会升高,让学生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必须再次测量和计算容器中水的体积,两次计算体积之差,得出的结果就是这块石头的体积的原理。这样,通过说理由,交流操作方案、动手测量计算等学习方式,找到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专门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四.让教学的每一个课题都言必有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对比沟通、深入思考、有效对话等方式言必有据,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以实现数学知识掌握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逐步形成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完成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

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正确地列式解答问题。学生对文字比较乏味,教学中充分利用五彩缤纷的图,引导学生的兴趣,通过看图说话来表达题意,从而对学生进行数理语言的训练。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打电话》在进行方法优化时,我提出了简简单单的2个问题:1、那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2、如果还是传给7个同学,你可以几分钟完成?同桌合作,设计方案,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并写出需要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进行梳理,并展开讨论,得到节省时间的最佳方案。譬如:运动会接力赛跑运动员跳远的多三个,合计多少人参加田径类比赛?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题了解题目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回答问题:①从题目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②求两个项目一共多少人参加,要知道哪些条件?③本题要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④怎样列式?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叙述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接替的过程也自然清晰了,通过多次语言的表述,学生可以把题意分析的过程用语言表达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种训练首先是强化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分析意识,其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为分析复合解决问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如:在复习“百以内数笔算加法”的基础上教学“万以内数的笔算加法”,在例题之后,我让学生试着总结法则。学生说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要向十位进一,当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要向百位进一……”于是我让学生思考要用怎样的一句话才能把这个意思表达完整呢?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再次进行概括时,就能概括性地总结“哪一位上的相加满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1。”教学中经常用让学生回答两个概念的异同,可以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认真比较。可见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说思考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准确性和灵活性,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辩能力。

运用“理”的策略很多,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白道理。从而使数学课堂变成明理的地方,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实效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1]金文卫. 让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走进学生的心理[J]. 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版), 2019, 000(003):80-81.
【2】[1]李明兰. 让猜想走进数学课堂[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