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自然——跟随幼儿兴趣生成的“菌菇培育”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
/ 2

遇见自然

——跟随幼儿兴趣生成的“菌菇培育”活动

胡雪媛

扬州市邗江区明月幼儿园万科分园 225000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文件中有关“幼儿持续关注时间短”“创设支持性的心理氛围”等这些曾被我们忽视的文字开始被我们关注,不仅引起我和老师们的讨论,讨论中加深了对这些文字的理解,还指引着我们重新制定体验课程的计划,改变我们的实践行为。于是引发的一次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们解读幼儿年龄特点、寻找生活线索、挖掘周边资源、创设支持氛围,这些理念和方法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于是,在自然角里,教师不再是主角。我们看到了积极投入的幼儿、主动配合的家长。带着真情实感的体验才会让人终身难忘,让人不断成长。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体验课程,也是课程建设所追求的。现在,我终于对体验课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关键词:体验课程 幼儿兴趣 持续关注

来到一所新的幼儿园工作,园里正开展体验课程,我很茫然,想请教园内业务园长,又怕园长说我的业务能力太低,很是矛盾。可能看出和我一样的老师的困惑茫然,园长在教研会会上说: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们也是课程的领导者。不要有顾虑,可以先学习,然后再开始也不迟。围绕着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我和配班以及年级老师再一次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幼儿的年龄特点。文件中有关“幼儿持续关注时间短”“创设支持性的心理氛围”等这些曾被我们忽视的文字开始被我们关注,不仅引起我和老师们的讨论,讨论中加深了对这些文字的理解,还指引着我们重新制定体验课程的计划,改变我们的实践行为。

于是,借助园内正在开展的“自然角”教研活动,如何“寻找符合年龄的材料”?幼儿能够持续关注一件事物的时间较短,如何引发孩子们的持续关注?在自然角中提供的材料要经常让孩子看到变化。

于是,教师们从寻找让孩子们在短时期内能见到成果的植物开始。很快,借助便捷的信息技术基本所有孩子都会使用的智能手机app,教师们发现了“识花君”软件,并从中找到了能够在两星期内成熟的芽菜类和菌慕菇类的植物,作为孩子在自然角中主要的观察植物。确定了自然角主要观察植物后,我们有意识地领着孩子们在小菜园里逗留观察,他们发现了一些稀奇的“宝贝“:原来最近天气比较潮湿,在小菜园里长出了许多菌类植物。它们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这些跟我们在手机看到的有些像呢?”“是吗?老师把他们拍下来,打印出来看看我们自然角的长大后是不是和它们一样的。”于是,我拍下了小菜园的菌菇照片存档,留待以后验证我们的种植成果。

同时《指南》中如何“创设支持性的氛围”?引发我们自己的深思,只有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的教师,才能感染和带动幼儿的热情和积极性。试想一个老师自己都没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怎么可能引发孩子的探究欲呢?针对孩子“爱管闲事”的年龄特点,教师向孩子提出了“请你们每天提醒老师去自然角看一看、记一记”的请求。刚开始的几天,孩子都记得提醒教师去观察自然角:“老师,今天你看了没有?”“老师,今天你记了没有?”渐渐地,他们开始发现菌菇每天都在变化和长大。

困难重重

刚开始孩子们每天都满怀期待的观察着菌棒看有没有长出小菌菇,但是接连几天菌棒都没有动静。一个星期过去了,菌棒们还是没有变化,孩子们开始担心起来,“是不是我们浇的水太多了?还是菌棒们被太阳光晒得太干了?为什么都没有长出小菌菇呢?”随后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帮助菌菇”大作战。“有的小朋友提出给菌棒包一层毛巾,同时放到阴暗潮湿的地方。”“有的小朋友说每次少浇一点水,然后一有时间就去摸一摸,干了再帮菌棒浇水……”孩子们还带着这些讨论的问题,回去与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再次探讨。第二天带着与爸爸妈妈探讨的结果,再次组织孩子们进行了分享交流。通过全方面的交流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菌菇的生长,不光跟环境有关,不同的菌种生长环境也各不相同。比如:平菇、香姑等不需要直接晒太阳,黑木耳则需要多晒太阳,而金针菇等喜欢黑暗的环境。于是根据不同的菌菇,孩子们分成了三个种植小组,“不晒太阳”小组、“喜欢阳光”小组、“喜欢黑暗”小组,给菌菇调整生长环境,给不喜欢阳光的菌菇制作了黑房子,把喜欢阳光的菌菇“搬新家”。接下来孩子对菌菇进行照顾及观察。


好事多磨

各小组的小朋友每天都在精心的照顾着认领的菌棒,同时也很认真的观察着自己的菌棒变化,等待着自己的菌棒们能快点长出小菌菇。就在大家信心满满,满怀期待着小菌菇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有几个菌棒表面长出了白色的像蜘蛛网似的东西,而且有的长的越来越多,孩子们很奇怪,这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水浇的太多发霉了?”“小菌菇死了吗?”根据菌棒又发生的变化,我们又查看了菌菇的种植资料,同时也像专业种植人员请教。原来出现这些情况并不是什么坏事,这些情况都是菌棒成长的表现,那些长出的白色的东西,其实就是“菌丝”,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菌棒才会长出菌菇来。“菌丝”是在告诉我们小菌菇要长出来了。终于在孩子们精心照料下,菌棒们长出了菌菇,率先出菌菇的是“不晒太阳”小组的平菇及香菇等,接着是“喜欢太阳”的小组长出了密密麻麻的小蘑菇,而“喜欢黑暗”的小组时间等的比较长,但好在小朋友们没有放弃,依然每天满怀期待,终于等到了它:一个可爱的毛茸茸的小猴头菇,孩子们兴奋极了。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经过一个周末,“喜欢太阳”小组的菌菇由于缺乏水分全部干瘪掉了,这可急坏了小朋友们,于是,我们赶紧为菌棒补充水分,孩子们也很关心它们,一有时间就去摸一摸它们,如果干了,就赶紧为它们浇水。




丰收喜悦

又一段时间后,小菌菇们都成熟了。我们提议将成熟的菌菇采摘下来,请厨房的阿姨,做成美味可口的菜肴进行品尝。没想到,孩子们舍不得摘自己的劳动成果。“老师,这些蘑菇真的可天以摘吗?摘掉它不是就没命了吗?“摘了这些蘑菇,它还会再长吗?”“我想把蘑菇摘回家给我的爸爸妈妈看,然后把它种在家里的花盆里,这样蘑菇就不会死了。”最后,我们告诉孩子们采摘后的菌棒只是暂时休息,只要大家像之前一样精心地照料它们,不多久,菌棒上又会长出新的菌菇。孩子们这才同意摘下菌菇给厨房阿姨进行烹饪。

带着真情实感的体验才会让人终身难忘。那一天的午餐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难忘的,因为吃的是他们亲手种植,亲自照顾,亲自采摘的菌菇。孩子们还由此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悉心的照顾,只要坚持每天看一看,每天动手浇浇水,每个人都能成为“护花使者”,并拥有劳动的果实。在午餐后,孩子们又自发的开展了一次分享美味、分享喜悦的活动。


收获成长

这次探究活动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在这样一个跟随幼儿的兴趣生成的项目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不仅对菌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学会了与同伴商量、合作、分享,遇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解读年龄特点、寻找生活线索、挖掘周边资源、创设支持氛围,这些理念和方法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于是,在自然角里,教师不再是主角。我们看到了积极投入的幼儿、主动配合的家长。在班级的微信群里, “老师,如果需要柴米油盐,群里吼一下,我们家离幼儿园最近。”“老师,难怪我们家宝宝最近每天7点钟就要往幼儿园跑,原来那里有他每天要关注的“宝贝”。。。。。

带着真情实感的体验才会让人终身难忘,让人不断成长。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体验课程,也是课程建设所追求的。现在,我终于对体验课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参考文献:

[1] 教育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 王晓燕. 《在自然角里寻求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