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2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研究

冯永申 李明春 高敏红

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镇初级中学 天津市 301702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小学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有助于系统化、专门化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厘清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内涵,分析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探讨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意义,探究在我国中小学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思路。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

1开设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意义

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而要有效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国民的生态意识,离不开学校这个重要的教育场所。在学校教育中纳入生态文明教育,离不开课程这个载体,开设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有助于系统性地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体系。目前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具体该教什么,如何教,并不十分清楚,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就是思考这一问题。把所有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进行合理的编排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生态文明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可以有效地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化。通过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把原先渗透在各个学科的生态教育知识进行专门化的编排,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性,帮助教师实施循序渐进、系统规范的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更有效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最后,中小学生是我国未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小学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把握好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期和关键期,进行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既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2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设置思路

2.1明确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的几项基本原则

加快推进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化和课程化建设,首先需要明确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的几项基本原则:体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体系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的内容编排要根据相应的课程目标进行体系化的编排和设计;另一方面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要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下进行开发和设计,三级课程中不仅各级课程本身要成为一个体系,还应该共同构成一个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大体系。

2.2明确我国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性质和类型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在中小学课程系统中到底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以学科课程的形式实施还是以综合实践课程的形式开展,这都是需要明确的问题。必修课强调大众化和民主化的价值取向,选修课则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核心是关于生态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素质教育,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的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是指对资源环境生态内容的了解和学习。我国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一门面向大众,以情感体验为主,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人文素质教育学科课程。

2.3确定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

2.3.1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是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集中体现,在课程实施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作用。不同的目标形式和类型,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知、情、意、行是相统一的系统。因而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又要重视社会生活的需求。这三者在系统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统一,在具体实施中又存在优先和从属的差异。在我国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中,社会生活的需求应该处于优势地位,其次是学生的需求,最后才是学科的发展。在设置目标体系的时候要以“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为主,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精神为核心。

2.3.2内容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教育课程,因此在构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各个层级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并注意各个层级之间的衔接性;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学生所在的具体环境大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注意课程内容本身的多样性、地域性和丰富性。同时,要改进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课程内容要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既方便教师教又方便教师学,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发现,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就感,让生态文明教育的课本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具体来说,小学阶段要以情感感知为主,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出发,如学校校园、所在社区和地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边环境,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的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要以认知理解为主,帮助学生以更宽阔的视野去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身边的生态问题。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周边的生态文明问题,并能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

3文明教育措施

3.1开展课题研究宣传工作,选拔组建研究团队。

我们组建由学校德育处干部,优秀班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团队,全力做好课题申报及研究工作。目前我校共有10名教师共同开展此项研究工作。

3.2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提高研究团队的生态文明素养。

研究团队组建后,我们将邀请生态保护专家做专题讲座,对教师团队进行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意识和专业素养。。

3.3开展各种形式研讨活动,推进课题实施。

研究团队通过前期各种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制定“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方案,不断完善我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在我校各个年级进行实践推广,及时收集各种反馈意见,加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具有我镇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全镇校本课程中推广使用。

3.4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推进课题实施。

依托湿地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家长请进我们的课堂,参与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中来,带学生走出校园,把生态文明知识带到社区中去。带学生走进自然,认识家乡特有的生态资源,真切感受到生态保护活动,带给大自然的变化。最终使我镇“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增强我镇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并使保护家乡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全民的自觉行动。

4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撑,在中小学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既是实施系统化、规范化、专门化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学生、教师、教育理论者和社会热心人士的积极性,进行全员参与,要体现生态文明的特色,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08(1).[2]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19.[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0.[4]胡晓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途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