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分析

吴健飞

深圳市罗湖区湖贝小学 广东省 深圳市 518001


摘要: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仅仅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丧失兴趣。所以,教师若想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则应采取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本文就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分析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高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希望能为相关教育者带来理论指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自主学习;能力

引言:小学时期所学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更在于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其日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兴起背景下,教师应全面任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融入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实改善课堂教学“低效”现状。

  1. 自主学习概念

所谓的自主学习,主要就是指在教师科学引导下,学生参与创造性学习活动,自主探索相关内容。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强调凸显学生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参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其自主探索学科知识,并学会分享与合作,在合作中累积更多高效的学习经验。[1]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为载体,诱发学生结合过往所学习知识时的经验,积极参与合作与交流活动,进而不断加强情感体验,为日后完美适应学习型社会蓄积能量。

  1. 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 教材脱离生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际,很多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内容逐章逐节的讲解,并未真正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关联。这样一来,在学生接受知识时,思想都渐渐停留在教材中了。为了能够真正的适应学生需求,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甄选尤为关键。否则,只能促使学生了解表层的理论知识,无法将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此外,在教学时,教师也并未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不利于学生真正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更无法感知该门课程的学习意义。

  1. 忽视学生主体

现阶段,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生搬硬套的讲解教材。在课堂上,一味地说教,学生被动的接受着教师传递的内容,未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有些参照教学大纲也要求内容,死板的讲授知识,未曾发挥学生主体性。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将自己置于主导地位,丝毫未曾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则不利于学生把握道德发展规律。[2]换言之,学生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学习效果,仅仅停留在了课堂中,不能促使其将相关知识学以致用。

  1. 缺少对典型案例的应用

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之际,很多教师都依靠教材完成授课任务。然而,教材中知识量相对受限,学生在学习教材时,不能通过应用生活实例分析问题,这也就不利于加深学生对一些困难知识点的印象。缺少实例的应用,无法确保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判断力、想象力,更不利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判断能力的提升。

  1.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1. 妙设主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巧妙地设置主题,可以刺激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新颖的活动形式,与学生的现实经历进行结合,更能促进学生践行道德,促使其在践行的过程中强化个人情感体验,进而从个体生活经验出发,进一步感受社会思想道德的价值,从而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思维相对跳跃,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又缺少控制力,所以在课堂上面对一些问题时,他们非常渴望发表个人观点,并常常会与同伴“抢话说”,或者是讨论题外话。在这种时候,如果教师一味地禁止学生,则会导致其产生排斥情绪。然而,如果能够通过应用课下时间收集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并将其带入到课堂讨论环节中,便可真正吸引学生关注。例如,在学习《说话要算数》内容时,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教师就可以以“曾子杀猪对与错”为话题主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内容,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由于“说话到底要不要算数”这件事情,在小学生现实生活中时常出现,所以学生们都纷纷地要各抒己见,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也有所增长,无形中便带动了其自主学习意识的上升。大家都渴望说出自己的事情,并且要与同伴争论“说出的话到底要不要算数”,进而促使其养成“言出必行”的意识,真正成长为“守信”好少年。

  1. 营造情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的创造力都与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际,教师应善于营造问题情景,以此启迪学生,促使学生敢于在学习过程中发表与他人不一样的见解,进而令其学会有目的、有意义的质疑、解疑。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考题,引导学生质疑。在正式讲课之前,教师就应为学生罗列出一些预习的思考题,鼓励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而言极其有利。尽早将思考题发到学生手中,加上分析案例,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考意识,促使其主动钻研相关内容,生出疑问,拿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伴一同解决。此外,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提问,通过问题调动学生质疑能力。在问题作用下,师生间能够高效互动。为此,教师要精心备课,多融入一些非常规性讨论题以及发散性讨论题,动员学生质疑,启发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展开不同角度的思考与剖析,进而形成创造性意识。例如,在学习《合理消费》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资金有限,怎么样才可以避免不合理的消费呢?同时,要鼓励学生引导实际生活以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值得注意的一点,在学生提问后,教师还要继续培育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允许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七嘴八舌的交流,发表个人观点,全面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欲望。

  1. 凸显主题,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就是基于现实案例、生活活动,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教学的课程。在教学时,教师应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合理布置教学活动环节,尽量带动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例如,在《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教学时,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谈一谈在买东西的时候都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或者是哪些买东西的方式才是最合理的。

  1. 展开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以及教育性,如果只是通过说教方式进行教学,长时间下来难免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欲望与积极性。所以,教师就要注重联系教学内容、社会实践以及学生的现实经验。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课堂教学达到预期中的理想效果。例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邀请学生以自己生活的地区为范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走访各种民间艺术手艺人,了解民间艺术文化,从而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初步培育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民间艺术文化的意识。[3]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相关的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上的主体性价值,进而令其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尽情释放主动探索的欲望与潜力,日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断增强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任丽娟.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读写算,2020(05):3.

[2]谢法辉.利用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9(25):56-57.

[3]梅清.《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基于学生差异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2019(Z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