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中体会 建构学习——以《路程 时间 速度》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2


“悟”中体会 建构学习——以《路程 时间 速度》教学为例

杨淑君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平安中心小学


【课前思考】

一、把握教材定位

1.在情境中初步感悟“速度”的实际意义。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亲历“速度”的建构过程。

3.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速度的意义。

4.丰富课上信息量,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 在探究中理解速度的含义,能利用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相同时间,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老虎跑了400米,狮子跑了300米。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大家评评看谁跑得快?学生思考后汇报不同想法:

讨论,达成共识:没有时间不能比出快慢。

教师请学生给规定个时间,体会到在相同时间情况下比路程,是比快慢好办法。(板书:相同时间比路程)

2.路程相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老牛跑了5分钟,大熊跑了8分钟。教师同样把问题抛给学生:现在评评看谁跑得快?学生已有了之前的经验,很快达成共识:没有路程比不出快慢。

这时,规定路程,体会到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时间,是比快慢好办法。(板书:相同路程比时间)

小结:比谁快谁慢,既要看路程又要看时间。

环节二:探究新知,自主建构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1)在交流中初步感知

小鹿5分钟跑了2550米,小兔2分钟跑了880米,小狗3分钟跑了1350 米。

它们谁跑得快?

师:能否一下子判断出来?用什么办法解决?

生:不能。时间、路程都不一样。

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于是产生了用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算法过程中,教师也积极参活动,注意倾听想法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分别得出两种算法:

①分别求出小鹿、小兔和小狗每分钟跑多少米?

60e694c76ec3e_html_5cbb37da19f70b92.jpg

60e694c76ec3e_html_8d4185effc27e8af.png






②把时间都统一成了几分钟,再用米数进行快慢比较。

2)在比较中深化认知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观察、思考、比较从而优化出:统一成每分钟跑的米数进行快慢比较的方法更加简便快捷。至此,水到渠成,教师很自然地引入:每分钟跑的路程就称为速度。(板书:速度)

师:小鹿平均每分跑510米,也就是小鹿的速度是510米/分。

师:速度单位和其它学单位有什么不同?

生:速度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两个单位合在一起的。

师:刚才我们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谁快,其实就是比什么?

生:速度。

师:看来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

生:路程÷时间=速度

3)在游戏中体会含义

学生欣赏《蜗牛与黄鹂鸟》歌曲,估一估蜗牛的爬行速度和每分钟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蜗牛爬行速度是每分钟约12厘米。

开展游戏:用两个小手指当小蜗牛,让它站在尺子的0刻度上,伴随着优美的节奏,手指往前均匀地移动,音乐停的时候(1分钟)谁正好走完12厘米的长度谁就是胜利者。1分钟模仿蜗牛的爬行速度,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我们既要考虑路程又要考虑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最后教师再一次给这些意犹未尽地孩子们提供一次“模仿秀”的机会,学生再次感受蜗牛的爬行速度。

4.在实践中检验认知

视屏播放:闪电雷鸣的视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这种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自然现象。

环节三:巩固深化,认知升华

1.长途客车速度是50千米/时,它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北京?

2.小轿车看到路牌后,3时到达了天津,它的速度是多少?

3.货车速度是43千米/时,它行8时能否到达石家庄?  

4.限速问题:陶气爸爸驾车时,在一条公路的信号灯下碰到了这样一个标志(限速60千米),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回家后爸爸看了一下,发现他用3时行240米。你认为会产生什么后果?

超速,要罚款的,危险。你能给陶气爸爸提提建议吗?

5.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发布信息

台风在距离某县400千米的海域,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某县人民袭来!在台风登陆前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假如你是气象部门工作人员要发布预警,应该怎么样说大家才能很明白呢?

课后反思

本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教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难点是理解速度的意义。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悟“速度”的实际意义

“速度”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但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快慢又与什么有关呢?可能学生就不是很清楚。所以,上课伊始,先通过课件生动地展现老虎和狮子的对话,在童话中把学生带入了本节课的第一个认知冲突,突出了在时间相同情况下怎么比快慢的方法,即:时间相同比路程。紧接着,又通过课件展现老牛和大熊的对话,把学生带入新的认知冲突当中,突出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怎么比较快慢的方法,即:路程相同比时间。到这里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层次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知道在时间相同或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怎样比快慢,并使学生感悟到速度受路程和时间两个条件的制约。同时也为进入下一层次的探究,即: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又该怎么比快慢埋下了伏笔。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亲历“速度”的建构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课上,为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自主建构。如:在第一个情境中,当老虎和狮子都认为自己跑得快时,老师问:谁跑得快?有的学生认为老虎跑得快,因为它跑了400米,狮子却只跑了300米。教师接着问:谁的想法和他不一样的?有学生提出没有时间不能比较谁快谁慢?师说:如果让你规定一个时间,你想规定多少时间?在这个情境中,教师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当进入到第二个层次的探究时,即: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怎么比较快慢?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教师充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在学生们的齐心努力下,问题不仅得到解决,并且还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种方案进行优化,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从而揭示课题。

三、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速度的意义

在数学建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个人体验是至关重要的。速度有快有慢,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体验。课中,学生边听影月边模仿蜗牛1分钟的爬行情境,巧妙地让学生体验时间与路程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也就是速度,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学生对速度的含义优劣更深的理解。

四、丰富课上信息量,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应用价值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速度的资料,学生搜集、整理和交流信息,不仅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速度有进一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用多媒体呈现闪电雷鸣的画面,并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在雷雨天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一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提出,再一次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欲望,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郑毓信,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三[J],小学数学教师,201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