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奖励的负效应及预防策略

/ 2


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奖励的负效应及预防策略

张一山 罗思琪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一、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奖励产生的负面效应


(一)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精神奖励的负面效应

1. 获得奖励成为了学习的目的,不利于学生适应新的学习阶段

小学中段,师生度过了磨合期。师生情感交流越发密切,学生与教师逐渐亲密,甚至有部分学生将教师视为学校里的家长,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教师的表扬与鼓励会让学生备受激励,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不断向上的进取心,同时也会打消学生在语文学习新阶段产生的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由不敢说到大胆说,由写不出来到停不下来,实现高效课堂。但不合理的运用,易使学生沉浸在这种感受中,以至于为了不断获取心理上的认可与满足,只是盲目的完成教师的任务,形式上高度配合,对于所教授的知识却一知半解,最终的结果与教师使用奖励的初衷背道而驰。

以笔者亲身经历为例,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小狗学叫》时,本欲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而对其中一名学生的回答多次进行表扬。受到教师激励,该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发言,但答案明显缺乏思考,课后询问,对于课堂教授理解也存在不足。

3. 精神奖励的不当使用,会造成教育上的“不公平”

小学语文课堂中,基于课文内容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而中段学生的情感正在萌发,“好与坏”“对与错”等基础概念处于形成阶段,虽然还有些模糊,但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由无条件的信任教师转变为关注教师的“公平”与否。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为例,当能力水平有差距的学生介绍自己名字时,表达过程中若出现同样问题,教师多会激励能力较弱的学生继续努力,而对本就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作过多的评价或进行适度的批评。相对的,这两位同学若是同样清楚流利地介绍了自己的名字,那水平低者较水平高者更容易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赞许。这本来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所作出的不同应对,但受到区别对待的学生,可能会质疑教师评价的公平性,产生抗拒情绪和排斥心理,使得师生关系受到影响。因此中段的语文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情感变化,而精神奖励的使用也当以此为前提把握使用的时机和方法。

4. 精神奖励的过度使用弱化了奖励的激励作用

精神奖励相对于物质奖励,使用限制大大减少,也因此被教师广泛运用。但无论是何种奖励形式本质都是利用外界刺激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而外界刺激愈发频繁或刺激强度过高,都会使得内在动机不断减弱,让学生成为被奖励驱使的学习机器,视学习为负担。学生最终不但无法爱上学习,当教师试图回归学习本质时,还会诱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


(二)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物质奖励的负面效应

1. 学生机械学习,盲目依从教师

物质奖励相对于精神奖励而言,激励效果通常因奖品的存在而有所提高,但不正当运用所带来的负效应也更为强烈。精神奖励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满足会使其本末倒置,为得到表扬和赞许,机械地配合教师。而物质奖励对于学生有更强烈的吸引力,以至于学生不仅只是追求完成教师的任务,甚至会将奖品的概念演变为酬劳,由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学习转变为服从教师,依从教师。中段的学生尚未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在这种情况下,会逐渐失去自主性,自主意识也会越发薄弱,当教师需要其独立思考时,会显得茫然无措。而语文中段的学习恰恰是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培养独立意识的重要阶段,该负效应的产生会给中段教学带来巨大的阻力。

2. 激化学生之间的竞争,合作意识减弱

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最大的不同在于由实施过程中有实际物品存在,也就是奖品。而奖品往往具有唯一性,难以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当以奖品驱动学生参与教学或完成任务时,竞争便在所难免。而在中段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团队合作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以小学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需要学生根据季节的不同找到不同的景物和关键词,但时间有限,内容较多,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并推选代表人举手发言。若在此过程中教师设置了相应的奖品,便加剧了小组间的竞争。即使有小组得到了奖品,但奖品设置不合理,例如四人小组得到的奖品是一只漂亮的钢笔,组内会因奖品的归属而有不良情绪产生,甚至引发争吵,激发矛盾。最终获得奖励的学生会因此提高自我效能感,但百害只此一利。长此以往,学生集体意识会越发淡薄,彼此视为对手,不愿意欣赏别人,无法共同进步,甚至质疑奖品颁布的公平,对同学和教师心生不满,对构建和谐班级,营造高效课堂带来阻碍。


二、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奖励负效应的预防策略


(一) 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结合语文教学启发学生正确价值观念

中段学生的思维情感正在快速发展,是人格塑造,观念成型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奖励产生的负效应可能对学生成长带来长久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而语文教学本身除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外,情感的交流也是重要的部分,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步入中段,课文本身的情感与内涵越发丰富,对于引导启发小学中段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作为中段的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不断激发自身的内在动力,从根源上避免问题的产生。

(二) 正确认识奖励,师生共同摆脱对奖励的依赖

学生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时,必然是教师在教学中将奖励作为了主要的教学手段,换一种说法,教师也依赖奖励进行自己的教学。当师生同时对奖励“上瘾”时,所造成的后果想必不容乐观。而想要摆脱这种困境,教师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

首先,教师既要对奖励有正确的认识,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要意识到奖励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两面性。既不可盲目追求正效应,而忽视其负效应,也不可因为负效应的存在,而舍弃其积极的作用。奖励只是众多教育手段的其中之一,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寻求更丰富的教育方法,让其他教育方法融入自己的实际教学,才不会被奖励套上枷锁。师生互动的形式较更为多样,交流程度也会进一步深入,这些会化为教师宝贵的教育经验和教育体会,转化为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摆脱对奖励的依赖,师生二人将会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日]铃木镇一. 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1997:5

[2] [美]艾尔菲·科恩.奖励的恶果[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8

[3] 傅维利,王世铎.论教育中奖励的功能、局限及实施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07):17-20.

[4] 陈传东.论学生教育的“去奖励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3(02):37-39.

[5] 郭胜.小学课堂奖励的负效应及规避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 杨欣悦.小学教育阶段奖励的负面效应及应对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01):28-30.

[7] 陈杰苗.课堂奖励的负效应及其纾解对策[J].基础教究,2016(19):34-37.

[8] 赖荣生.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负效应及规避策略[J].考试周刊,2018(28):45-46.

[9] 侯鑫.小学教育中奖励的负向功能及其规避[J].教学与管 理,2020(02):6-8.

[10] 王君君.奖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1(04):187-188


第2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