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单元整合 筑结构化课堂——以“生活中的负数”单元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2

立足单元整合 筑结构化课堂——以“生活中的负数”单元为例

徐文燕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礼贤小学 浙江 衢州 324000

【内容摘要】传统的“一课一教”的知识教学模式,往往造成教学环节雷同、知识点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知识综合性差等问题。而单元整合是立足单元整体,将分散、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网,在学生原认知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生长,促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文将通过探寻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单元整合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维,打造结构化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单元整合 正数 负数

当前,学校日常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缺乏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局限于“一课一教”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设计,仅满足于1课时的活动设计。而单元整合教学立足单元,结合知识“螺旋上升”的原则,对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进行整体思考和设计。同时,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课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打造结构化高效课堂。本文将以“生活中的负数”单元为例,谈谈笔者对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的思考。

一、深读教材,关注学情,确定目标

叶澜教授指出:“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是知识体系内在联系和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二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因此,笔者将从深度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一)解读教材,理清知识

《生活中的负数》这一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出现的新的数。本单元编排了《温度》和《正负数》这两课,单元内容分析如下:

60f13d9d951c1_html_2fde2e893692e1c6.png





本单元以温度为正、负数的现实模型,感悟数的扩充的必要性。结合生活实例,了解正、负数,感受正、负数应用的广泛性。在自然数扩充到整数范围的过程中,发展、完善对0的认识。本单元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浅。

(二)研读学生,生长知识

学生都是带着思考与疑问走进课堂的。在学习之前,他们已具备以下经验:

知识经验: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小数、分数,知道整数的意义。在科学课上,已经掌握了温度计的用法以及零上温度、0摄氏度、零下温度的含义。

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对正负数的概念已有初步感知,并有一定的数学素材和相关表象。比如-1表示地下一层,比赛中答对+10分,答错-10分等。

思维特点: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因此,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元认知,寻求新知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形成知识的结构化。

(三)确定目标,深化知识

基于以上的教材解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将教材内容适当整合,确定了《正负数的认识》这1种子课,并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结合情境,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会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认识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2.过程与方法: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二、优化内容,创新设计,达成目标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将“生活中的负数”单元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设计。

(一)开门见山,直击主题

负数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也有接触。于是,直接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负数,并通过“生活中你见过负数吗?”的问题为本课知识的生长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集合思想,辨析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对负数已有初步感知,但“什么是负数?”、“负数如何比大小?”、“负数与其他数有关系吗?”等一系列疑问在学生心中滋生。那么,教师如何拨开学生心中的云雾?我采用了集合圈的方式,让学生区别负数、正数、0这三者间的关系。

【课例片段】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集合圈,并提问:你能写出一个负数吗?(请学生上黑板写)

观察:这些负数有什么特点?

交流1:都有一个“﹣”(认识负号,以及负数的读写法)

交流2:都比0小(负数的特点:负数都有一个负号,都比0小。)

追问:既然有负数,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有(正数)

于是,教师在负数的右边又画了一个集合圈,并追问:你会写正数吗?(学生在黑板上写)

辨析:+5与5是正数吗?(认识正号,以及正数的两种表示法)

追问:0是正数吗?(学生讨论交流: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接着,教师借助数轴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数、0、负数的关系。

教师从学生对负数模糊的表象出发,通过观察、交流认识负数。再通过找与负数相对的数来认识正数,初步渗透正负数是一对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接着,通过“0”的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正数、负数、0之间的关系,建立数集的概念。最后,通过数轴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概念,并渗透无限的思想。

(三)自主探究,理解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了重要方法。

【课例片段】用文字或图表示出﹣2的含义(ppt出示)

60f13d9d951c1_html_52cb3cbb2dff93bc.png






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创作,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作品(如下图):

组合 36






【分析】图一:因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知道用温度计来帮助理解-2℃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含义,并借助温度计直观感受正负数的大小,以及0℃作为零上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分析】图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0米?”。因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部分学生会以海平面为参照标准(即0米),这也是约定俗成的标准。那么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

【分析】图三:学生会凭着生活经验能很快地理解“汽车停在-2层”的含义,教师主要让学生理解0的含义。

【分析】图四:因信用卡、透支等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银行卡里还剩-2元”的情境,学生能联想到超支、欠钱现象,也拓宽了负数的意义。

对于“老师儿子身高-2厘米”,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可能,个别学生因受海平面和地下停车的启发,认为老师的孩子在泥坑里,比泥坑低-2厘米。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小组讨论交流,个别小组画出了下图:

组合 19




【分析】从中可看出,学生都想找一个标准,凭生活经验设定150㎝、120㎝为参照标准来比较。学生经历由不可能到可能的知识探究过程,对0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可以把儿童的标准身高看成0,高于标准身高可以用正数表示,低于标准身高可以用负数表示。这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负数的意义及相对性。

总结提升:这5个-2中都把什么当作了0,0都一样吗?

学生会发现有些0是约定俗成的,有些0是可以规定的。0不一样,用的负数也不一样。这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充分理解0、正数、负数的含义及它们间的关系和简单计算。

五个“-2”的自主探究过程,学生经历了用负数表示生活中意义相反的事情的过程,感受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正负数的意义,感受到0作为分界点的重要性。

这种基于学情、素材优化、创新设计的单元整合,做到了知识的生长与延伸,构建了结构化学习课堂,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梯度练习,巩固延伸,发展思维

课堂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单元整合理念下的练习设计,既巩固知识,又拓展延伸,还发展数学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本课将练习有层次的穿插在每个情境讨论交流后,做到知识的有效沟通,实现练习的结构化。

组合 44 课例片段】






习题1:用正负数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目的是巩固 “0”、正数、负数的含义及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习题2:在图上标出漠河、西安和台北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目的是巩固正负数的含义及正负数的大小比较。

习题3:我的银行卡上原有98元,买电影票用去100元,还剩( )元。买一瓶牛奶又刷去8元,还剩( )元。又给银行卡充值了100元,现在卡里有( )元。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正负数计算方法。

习题4:我国7岁儿童的平均身高约120厘米,如果以120厘米为标准,请完成下表。目的是让学生找准标准0,高出标准部分用正数表示,低于用负数表示。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正负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这种将知识探究、巩固、拓展有机结合的针对性练习设计,实现了知识的层层深入、学生思维的步步提升。

总之,单元整合教学立足全局,深读教材、研读学情、优化内容、创新设计、梯度练习,实现了结构化课堂。既做到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精准剖析,又凸显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关注学生知识建构和数学方法的渗透;既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又注重数学素养的提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玲,《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整体教学例谈》,《教育学》,2019年5月,总第177期。

2.刘仍轩,《基于数学文化的单元统整教学研究——以“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为例》,《小学数学教育》,2020年7月,20207-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