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0
/ 3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范征宇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助工作中存在贫困生认定困难、资助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资助来源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为此,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认定体系、提高资助管理部门工作质量、拓宽资助来源渠道,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能得到切实的资助,经济困难现象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


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便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与此同时,贫困大学生数量也在逐渐增加。为使贫困大学生得到有效的资助,学校应该制定科学的认定条例,否则认定结果无法赢得更多人的认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形成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运用各种方式来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资助,努力解决资助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

  1.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分析

高校在逐步推广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过程中,应该运用数字化手段来对各项信息进行全面的整理,在动态化的管理模式下,可避免管理过程中产生严重的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不仅面临经济压力,而且还可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为此,学校在致力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过程中,也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1]。学校需将资助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的考量。基于资助体系的角度而言,学校应将资助工作落实到实处,并将资助工作与心理健康全面联系在一起,参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思想观念。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贫困生认定困难

目前,贫困生主要由乡镇街道民政部门来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评定,随后部门人员开具家庭经济贫困证明,学校也应该对学生的家庭人均收入情况、日常消费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否则可能产生认定失误的情况。第一,许多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缺乏可信度,学生在填写家庭收入情况时,会填写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信息,以此来取得更多的贫困认定资金[2]。且地方民政部门也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基本职责,运用形式化的工作模式来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导致审查过程中出现许多漏洞。

第二,认定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对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认定是一项复杂的流程,各大部门应该进行积极的配合,然而当前主要由二级学院来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考量。或者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借助民主评议的手段来组织认定工作,随后将最终的评议结果上报于资助管理中心。学生作为民主评议中的主要成员,如果被认定人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可能会取得理想中的民主评议结果,或者被认定人向每名学生赠送小礼物,会导致民主评议结果缺乏真实性[3]。贫困生概念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当家庭经济情况发生变动时,贫困生的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动。加之贫困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学校没有对贫困生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无法掌握贫困生的动态信息。

  1. 资助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

资助管理部门应该全面落实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但是现阶段主要由二级学院来开展资助工作,由于二级学院无法对学生整体情况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导致资助工作充满片面性。目前,在具体的资助流程中,资助管理中心仅会开展发放工作、计算名额工作,或者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进行考量,并没有对二级学院的评选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导致认定结果缺乏公平性[4]

资助管理部门也没有对贫困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关注,虽然许多贫困生都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可能产生自卑、仇富等心理,随着该人格特征的持续加剧,学生可能会产生抑郁的情绪。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持续缺乏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注后,不利于使贫困生成为一名综合型人才,学生可能会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

  1. 资助来源渠道过于单一

现阶段国家专项经费、个人资助、社会资助等是主要的资助来源渠道,如果部分地方高校没有取得较多的经济收益,或者处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仅能运用国家专项经费来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基本上没有剩余资金来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另外,社会资助充满目的性,且通过奖学金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资助,无法进一步保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国家资助政策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国家资助力度是有限的,伴随社会消费水平的逐渐提升,国家资助可能无法全面满足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5]

即使国家已经设定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然而对学习成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仅有少部分学生能获得该奖励。勤工助学岗位也没有充分彰显自身的价值,学生仅会不断从事重复性强的体力劳动,在增加学生生活压力的同时,还会减少学生的休息时间,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建立科学的认定体系

科学的认定体系为顺利开展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为使认定工作充满公平性,学校应该对学生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考量,运用可量化的手段来对学生家庭收入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避免各种主观因素对认定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学校每年也应该参照认定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来对贫困生进行二次评定,如果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已经发生好转,便应该主动退出贫困生资助群体,使真正贫苦的学生成为资助群体中的一员。班级还应该建立扶贫小组,使其对贫困生的整体情况开展认定,随后将评定结果交由学院进行审核,并由学校进行最终审核[6]。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还应该与地方政府进行联系,以此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现状,如果出现不准确的认定信息,许多真正贫困的学生可能无法得到资助,依然会处于困难的生活境遇中。

当规范认定流程时,各种资助款项将被应用于实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生活情况。政府也可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建立学生基本信息网络平台,资助管理中心可将学生的基本信息上传于网络平台中,使辅导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对学生的贫困等级进行较为准确的认定。政府还可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地方街道出具准确的学生家庭情况证明,街道人员应该始终坚持自身的职业道德操守,不得出现开具假证明的情况。相关部门也应全面配合高校贫困大学生认定工作,将学生的相关资料提供给贫困生认定组。学生间也可进行互相监督,如果部分学生虽然是资助对象,但是每日却有较高的消费行为,发现者便可将该情况上报给管理部门,使其对资助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二次审查。

  1. 提高资助管理部门工作质量

资助管理部门需对资助平台进行创新,运用新型的思想观念来开展资助管理工作。现今是信息化的时代,部门可运用新媒体方式来创建信息化平台,以此来对原有的资助模式进行优化,确保自主申报、在线审核流程等充满科学性。部门也应该创建贫困生信息数据库,对学生的消费情况、家庭收入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记录[7]

资助管理部门还应该合理发放奖助金,由于奖学金与助学金具有无偿的特点,一些学生可能将资助视为自身应当享有的权利,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懒散的心理。为此,管理部门可使获得资助的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中,使其成为公益活动中的一员,还应该不断增加酬劳标准,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此外,管理部门应该对贫困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形成开阔的视野,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始终向贫困生传递诚信道德观念。学生社团也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基本职责,不断组织诚信教育活动,当学生融入于该类活动时,诚信意识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资助管理部门也应对奖学金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如进步奖学金可以融入于奖学金体系中,所有人员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情况进行全面的评定,如果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便能获得进步奖学金。若一些学生拥有较差的学习基础,但是拥有努力学习的行为,名次在不断上升,便能获得进步奖学金。该举措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树立强大的学习自信心,在此过程中,还能展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使更多学生拥有顽强拼搏的行为。

  1. 拓宽资助来源渠道

学校应该尽可能的运用社会资源,加大与校友的沟通频率,每经过一段时期,可到校友企业中进行拜访,以此来增强学校与校友企业间的凝聚力。在招聘会中,学校也应运用各种方式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当学校与企业进行充分的交流时,在适当的情况下,便可提出捐资助学的邀请[8]。并建立沟通交流平台,运用各种新媒体方式来对学校进行宣传,不仅有助于展现学校的风采,而且还能使学校在社会中树立优良的形象。由于每所高校的专业技能存在差异性,通过沟通交流平台的方式,学校能了解社会的具体用人需求,以此来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社会各界也能了解高校的困难之处,在适当的情况下,及时伸出自身的援助之手。高校还应该对资助形式进行创新,可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使经济困难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学校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时,在学生毕业后,便能够进入指定的企事业单位中进行工作。该举措在减轻贫困生就业压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拥有较小的经济压力。

每种资助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产生顽强拼搏的行为。社会也应该落实奖助金差额拨付制度,在拨付奖助学金前,应该对学生的生源地来源情况进行全面的考量,如参照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对学生进行划分,随后根据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来对奖学金进行差额拨付[9]。学校也可构建商业模式的助学贷款,逐步取消助学贷款国家贴息,使所有大学生都拥有贷款的资格。针对于学生的贷款归还时间问题,学校应该运用相应的规范来对学生进行约束,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监督,避免产生延迟归还的现象。

结论: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依然存在相应的问题,为使资助工作充满公平性,高校应该运用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开展资助工作,建立科学的认定体系、提高资助管理部门工作质量、拓宽资助来源渠道,使学生感受到充足的人文关怀。还应该运用新媒体手段来对资助工作进行宣传,使资助质量得到质的提升。最终,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能得到稳步的推进,贫困生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希."以人为本"视域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0,16(001):297-298.

[2]李玉洁、张恩生、王建友、郭熙.精准扶贫视域下大学生资助工作探讨[J].改革与开放,2020,13(18):67-70.

[3]聂玮晔.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工作标准化研究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2020,08(02):250-251.

[4]夏青,刘涛,杨丹."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现状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9(001):34-38.

[5]吴雪萍.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杨潇.从育人角度谈高校资助工作中对贫困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00(023):41-42.

[7]冯娇,潘东.贫困生视角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J].知识经济,2019,000(010):41-45.

[8]张阳蕾.\"资助育人\"引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J].青年时代,2019,000(008):241-243.

[9]张娜.高校"精准扶贫"视阈下贫困生认定量化评定研究[J].黑河学刊,2019,11(01):26-27.


作者简介:范征宇(1975.3-),男,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