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问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1
/ 2

浅谈 提问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梁健民

开平市第四中学 广东省 开平市 529353

【摘 要】提问法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常用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恰当地运用提问法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提问;语文教学;方法;效果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它推动着思维活动的进行。好的课堂提问如同投一石冲开水底天,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生的思路,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更牢固地领会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

那么,我们怎样运用提问这一法宝开启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谈谈几种提问的方法:

一、引趣提问法

通过设疑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兴趣是人们去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启发学生认识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分。为此,用提问来引发兴趣,就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就会产生汲取知识养料的要求。

怎样提问引趣呢?我认为,首先是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是学生急需探究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能引起学生学习精神的高度集中,以激发兴趣;其次是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引起学生感情的激奋,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以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上《孔乙己》一课时,劈头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孔乙己姓甚名谁吗?”由于这个问题问得精妙有趣,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私下争论的同时,纷纷在课文中找根据,找答案,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悬念提问法

激起悬念,犹如古典章回小说中,在情节向前推进或是在高潮出现之际,突然来个中途打结,让它暂时悬挂起来,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用悬想后事如何演变来吸引读者、吸引学生。在教学中,我通过提问来设置悬念,目的也是使学生产生“欲知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好奇心,对课文的学习有一种“追下去”的悬念心理,使他们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情境从事学习,以增强求知的欲望。

如《荔枝蜜》一课,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形成了一条红线:不喜欢蜜蜂——对蜜蜂产生兴趣——赞美蜜蜂——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我在讲这一课时就抓住这条红线,进行了悬念提问:“作者原来对蜜蜂是抱有成见的,为什么又情不自禁的赞美起蜜蜂来了呢?”这个问题,学生一时是无法解答的,但又很感兴趣,于是带着疑难,兴趣勃勃地学习,待把课文读完了,回过头来,解答之,即可释出疑虑,水到渠成,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争论提问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教室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情绪也不高昂;对关系到课文重要内容的地方,他们也常常丢以轻心,不能真正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采用争论提问法,提出疑难,引起争论,那么,就往往收到我们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

争论提问,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争论,以激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打破课堂上的沉闷,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例如《口技》一文的教学设计,我在前半部分做好充分阅读铺垫的前提下,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问题:“你认为这篇文章成功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涵盖了文章的各个角落,答案多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民主活动中充分表述自己的发现,阐述自己的理由,效果很好。又如教《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讨论话题:“你认为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就你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衡量,你对他有怎样的看法?”让学生视文章如同己出,建立起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既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又利于个性思维创新。
四、求异提问法

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它既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答案。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而且从中获取多种多样的答案。这在语文教材中也能体现出来。在《事物正确答案中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中,作者一开始就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其中不同答案都做了合理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这个观点,原因是因为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这表明要想获得多种多样的答案,从而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如:教《塞翁失马》时,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大意;再指导学生体会寓意,当时我问学生:“好事与坏事能相互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分析、讨论,最好得出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而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又如学《背影》一文后,我对学生说:“读了《背影》你会不会想到父母平时对你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样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心动,乃至流泪,甚或惭愧。请你说说你父亲(或母亲)疼爱你的事。”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情感转移,各抒己见,既表达自己对父辈的感激之情,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从不同的侧面去联系,去开拓,去发掘新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

五、想象提问法

学会想象,能使人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一些好的课文之所以能感人、教育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而教师借助课文的翅膀,提出某些疑问,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分析《背影》望父买橘一段时,我设计这样的提问:“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依据课文父母买橘子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背影’的形象?”学完《皇帝的新装》,我设计这样的提问:“假如皇帝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他会如何对待两个骗子?如何对待大臣和说真话的小孩?”这两个提问设计都是想象式提问,前者是再造性想象提问,后者是创造性想象提问。前者的提问能够唤起文中“背影”形象的鲜明性、生动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填补作品本身的空白,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得到充分训练。后者可以说是为原文续编一个新的结局,是对阅读中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再加工,进而创造新的形象,是对作品主人公的将来进行推测。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还要把握好教学时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燕明:阅读指导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0)

2、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王前新、张四海主编:《创新教育方法艺术全书》,华龄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