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原则与操作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1
/ 2

试论高职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原则与操作路径

冯森

河北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在发展新动力,壮大新动能的同时,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困难,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动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后劲不足等问题阻碍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多层次、多领域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有效支撑成为关注热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肩负起育训的社会职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依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紧密的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专业设计,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下文就主要介绍高职技能教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职;技能教育;理论;操作路径

一、高职技能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在同时强调高素质与高技能。但是,一些地方的高职教育在实践中偏重传授技能,在培养高素质方面相对不足。有的职教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不大关心,对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等知识储备不足,有的学生仅仅想着学好技术去就业……这虽不能完全代表当前高职学生的面貌,但必须认识到,仅仅掌握技能的职教学生很难称得上全面高素质,也不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比如生源基础不够优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但这并不能成为高职教育忽视培养学生高素质的理由。毕竟,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与高技能必须统一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并相互促进。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需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职业教育学生仅掌握高技能是不够的。可以说,当前我国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高职教育必须更加突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

强化技能训练既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职责使命,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过去,“技能”的内涵往往被有意无意地狭隘化,成为区别于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和素养教育之外的就业能力。这种片面的认知,不仅带偏了技能教育,而且也令职业教育偏离育人的初衷与使命。因此,必须深化对“技能”的认知,通过对“技能”内涵的拓展来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 技能与知识的关系。在职教领域,“技能”通常以“专业”来修饰,而“知识”则以“文化”来修饰。在一些职教人的认知中,知识教育不是职业教育的任务,而是普通教育的专属。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构建“1+X”证书制度,其中的“1”指的就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中职毕业生达到高中文化水平,高职毕业生达到大专文化水平。

  2. 技能与素养的关系。素养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显,不仅包括政治品行、道德品质、外表形象,更包括文化素养、业务素养甚至身心素养,许多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职场任职需求、终身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显而易见,素养已成为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一项面向职场的“泛技能”,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

3、技能与技术的关系。技能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通常情况下,职业教育所指的技能是技与能的结合,而技术则专指操作性技术。显然,技能涵盖了技术。从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看,中职教育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而高职教育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将更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健康发展。然而,在现实中,中职教育存在定位不准、区分度较低的情况,一些中职学校一味求“高”,越位强化学生研发能力培养,结果标立了“小众”个案,却忽略了大众需求。相反,一些高职院校却因懈怠了“能”的培养而沦为中职教育的替代,降低了应有的高度和质量。正是这种“才不对板”现象的客观存在,使得部分职教毕业生在应聘的路上被阻,在职场发展的路上受限。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是技能形成的前提,而技能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技术的发展。

三、高职技能教育的实施原则

1、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较好的文化积淀和工匠精神,拥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追求创新的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等。这些方面都应更好纳入高职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堂课本上和实习实践中。

3、相关部门和高职学校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在校企共育中不断提升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四、高职技能教育的操作路径

1、促进技术素养视域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改进。首先,高职教育需要将办学重心从关注办学规模转移到关注学生培养质量。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与目标中就已经对新时代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业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新时代发展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还必须具备综合能力,尤其是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够运用相应的技术思维和行为去应对技术问题,并做出适当的决策。其次,高职教育需要将办学目标从关注普适性人才培养拓展为兼顾普适性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遵循培养普适性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但相对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应建立自己的办学特色,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的空间,满足智能时代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2、注重技术素养视域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一是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根据情境导向认知规律开展实践教学。课程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依托,课程质量直接决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教学方面,需要特别重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所学技能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逻辑性推理和批判性决策的技术思维。技术思维总是源于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问题的解决。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是课程教学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二是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多措并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队伍改革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基础工作之一,能够帮助高职教师承担起培养下一代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单一具备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的教师,是不足以承担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的。所以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了解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跨学科的复合型知识与技能结构,通过积极参加国家以及省市区开展的研修活动,快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教学水平以及科研能力。

3、构建技术素养视域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评价制度。首先,明晰技术素养概念体系,分解成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与结果的可观测指标。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评价模式与流程。建议定期在全国以全测或抽测的方式,掌握高职院校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动态信息,建立不同年级或学段学生群体技术素养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在评价方法上注重信息化,并且逐步以现代信息网络方式代替传统的纸笔测验,提高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内容上注重生活化、能力指向,减少记忆、理解类题目在测试内容中的比重,设计更贴近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测试内容。

结束语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已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是需要具有严谨执着、勇于创新、严守职业底线、一专多能、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法,整合多方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一专多能”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夏文超.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2):146-147.

  2. 张健.基于“互联网+教育”的高职课程建设[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5):331-332.

  3. 赵欣梅.高职技能类社团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10):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