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2


价值引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魂

贾文娟

徐州树德中学 江苏徐州 2212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应从育知、育德、育人角度出发,彰显出课堂的独特的理论魅力,情感元素,联系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以课堂作为主阵地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关键字:育知;育德;育人

一、育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理论魅力

教材帮助教师落实国家课程,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学习内容,已为一线教师搭建了道德学习与法治学习的脚手架和平台。

执教者在《预防犯罪》课中,第一环节中通过材料对比:材料一:五名学生顶撞父母和老师、结交不良青年,翘课等不良行为受到校规校级的处分。材料二:这五名学生后因校园欺凌构成寻衅滋事罪。试从危害程度、违反规则、行为后果等方面对两段材料的行为对比区别不良行为与犯罪。通过阅读教材寻找刑罚的分类、犯罪的特征。同学们对这两个问题分析始终依据教材、使用教材、提炼教材。执教者进一步带领同学们分析:这五名学生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有迹可循吗?借此请同学讨论:携带管制工具、带弹簧刀上学屡教不改、看不健康书籍、传播不健康的音像制品。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如何区分?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区分,此时已经认识到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执教者再请同学分析:结合案例,她们的教训对“预防犯罪”有何启示?此时通过教材这个脚手架同学们能从自身角度谈到尊敬师长、慎重交友杜绝不良嗜好、不良行为、从源头控制。从而达到了知识目标。

朱小蔓教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对教师的期待与引领》一文中强调:通过准确传递确定性知识,共同挖掘其中隐含的价值知识,引领师生、生生平等和顺畅地对话与思考,学习、掌握该领域的必要知识,领悟其中的价值知识。

执教者在引领学生领悟价值知识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大部分同学没有不良行为,更别谈严重不良行为了,预防犯罪对我们有意义吗?

执教者通过三个事例分析:同学碰翻了小邵的课桌用品,发生口角,刺伤同学,结果死亡——激情犯罪

两位同学盗窃珍奇宠物、非法占有,二人后悔,二人只是想炫耀,悄还回去以为无人知道,被抓——无心之过

父母离异,小白跟母亲与李某同居,李某殴打母女二人,母亲刺死李某,小白掩盖犯罪。——助人犯罪

引发思考:他们平时在校期间表现良好,为什么犯罪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同学们对三个案例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导致犯罪的原因是多样的,重要的是将法律根植于内心,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教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把教材做为核心素材,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取舍,有效的落实国家意志。

二、育德: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情感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奋斗之中。

在《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这节课里方冬梅老师以主题活动课形式,课堂初“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引入,代入感极强,接着从中国名片C919大飞机入手看中国发展,以小组活动为根本,分析我国为什么要造自己的大飞机?从军事、经济到凝聚力再到国家利益进而人民利益。从大飞机的设计者程不时的人生经历分析产生思辨性问题:程不时大学转不转系。同学们真情思考、自由辩论。通过激烈的思辨达成真正的认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相辅相成,高度统一,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根本上一致。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生成,结论不是老师灌输给他们的,是师生探究出来的,学生参与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种参与还包括情感上,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氛围里,学生“入戏”了,他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悲、喜,一起分享、体验,这样的情感是学生与老师一起进行探究,教学成了润物无声的过程。

这种情感在王大欢老师上的《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堂课上也很明显,这节课结合香港发生的事件分别用了这样的几个标题:香港怎么了、香港人民受够了、香港不能再乱了、人人争当护旗手。仅看标题就能感受到这其中饱满的感情,浓浓的爱国情,但是思政课不仅是感性的情感,更需要理性的分析。王老师用首先结合学生的真实感受:你还会去香港旅游吗?来分析个人安全、国家安全。再以热播电影《战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烈火英雄》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当同学讨论为什么香港受够了,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在维护国家安全的的做法上,讨论主要依靠国家还是公民,使学生们真正意识到,国家利益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所以最后的环节:国旗下奋斗是最好的告白,学生表达爱国情怀时才有:“执书仗剑耀中华”的豪情。我们看到这节课没有硬性灌输,而是摆事实大家一起分析。这种情感是发自学生内心顺理成章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行动中,育人课堂鲜明而有说服力。

三、育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来源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朱小蔓教授也认为:道德与法治教育不能简化为直接甚至教条式的知识传递性学习;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努力将生活中的话题与教材中的议题结合起来。

教育即生活。2011年版新课标关于课程性质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角度出发,更应该以初中学生实际生活、身边生活为基础,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从而从容应对生活。所以课堂更应来源于学生的德行生活,彰显育人的魅力。

在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节课时,教师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引申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从身边出发,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并可以成为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人,更应尊重和感谢这类人。同学们从生活出发,评选出身边的劳动勋章的获得者:1任劳任怨的小区送奶工。2平凡的科员父亲。铸就共和国安定平和的民警团体、教师妈妈。同学们评选身边的为国家默默贡献的人并认真写下颁奖词,这个过程就是生活中的话题“我周围的榜样”与教材中的议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相结合的过程。达到了现实教育意义。

在“我接力我是中国人”的环节中,展示同学们学校生活中,参加的校内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所做的产品。并针对一些同学参与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产生的真实的看法进行分析:

同学A:太累了,我还是努力学习吧,以后不干这些体力活儿。

同学B:我也没认真学,又不算中考成绩。

学生对两个观点讨论总结: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样重要。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实践可以获得丰富的成长和体验,我们要培养独立担当的人才,成绩不是唯一追求,我们更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杨一鸣博士在总结教材编写的价值追求时强调:“坚持育人、育德、育新要回归人的生活,不仅包括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包括人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和价值生活。而以上这个环节就是来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看法,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1】

参考文献

【1】杨一鸣,王磊.彰显国家意志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思想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8,000(00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