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2

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汇文小学 李泽强 266400


摘要:加强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提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为提高学生法治意识、促进我国法治国家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法治意识;实施策略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加大全民学习法律的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青少年法律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培养也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尽管近些年我国法制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原则

(一)直观性与启发性原则

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且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少。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些内容可能具有显著的抽象性或专业性特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缺少具体形象的基础和感性的认知造成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无法将知识内化,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通过多媒体、动画、影片、实物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将教材中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感受法律的效果,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法治意识 [1]

如教师在进行《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遭受环境污染后给地球带来的危害,如雾霾天气、沙尘暴、物种的灭绝、海水污染等,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随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的哪些行为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日常生活中应当怎么做才能保护环境?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引导学生遵守相关法律,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小学生往往通过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道德与法治中的相关知识点,建立起“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不但知法、懂法,还能学会用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有效的发挥课内及课外的案例资源,通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师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教学时,教师通过展示几张情景对话图片,让学生了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权利,其中一个情景为“小明最近很不开心,因为爸爸答应过要陪他去游乐园,结果单位总是加班不休息,每天早出晚归,工作超过10个小时,还不给加班费。”然后让学生讨论,小明的爸爸为什么不陪他去游乐园?单位的做法对么?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公民应当享有休息权。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思路

(一)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培养的内容

当前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大多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照本宣科,但教材中的内容有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与时俱进,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不大,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基本专题教育和守法教育,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真实理解,强化法制教育的真实性和说服性。

如教师在进行《我们受特殊保护》的教学时,小学生也属于未成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通过列举事例让学生判断哪些事情未成年人可以做,哪些事情未成年人不能做,如小明今年10岁了,和爸爸一起骑着自行车到市场去买菜可以么?陈同学14岁了,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妈妈让他暑假到餐馆打工赚钱,这样做合法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向学生讲解未成年应受到哪些保护,让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法律知识,还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二)建立健全法治意识教学目标评价体系

尽管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受应试教育影响,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以期末笔试考试成绩为主,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为辅,这种评价方式较为注重学习的结果,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十分不利。为此教师应当建立健全法制意识教学目标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等方面的评价,且评价主体应当从传统的教师转变为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总结性评价除了期末的笔试成绩外,还应将学生课外法律实践、法律学习作业等情况纳入考核内容,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2]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方法

(一)丰富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途径

道德与法治教学虽然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课程,但其涉及到的知识和内容却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除学校道德和法治教育外,学校应当创设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通过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还应当构建家庭和学校联动机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与家长的相处时间最长,因此,家长应与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学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应当做到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还应当加强法治教育的监管机制。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另外,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强对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低俗广告、网站、网吧、游戏厅等进行监管和责令整改,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采取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方式及手段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应当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过情境教学、实践教学、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课程体验,如可以开展校园普法活动、模拟法庭等,让学生能够知法、懂法、用法[3]

如教师在进行《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的教学时,在校外聘请了律师,针对“校园欺凌现象”这一话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交流过程中,律师通过实际的例子向学生讲解了哪些属于校园欺凌现象,遇到校园欺凌现象应当怎么办,并与学生共同进行了角色扮演,还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如何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结语:

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小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学、提升小学生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渗透,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参考文献:

[1] 黄群.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阐释[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8, 000(010):6.

[2] 冯倩.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 新课程.中学, 2019, 000(010):P.193-193.

[3] 赖苏银.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J]. 考试周刊, 2020, 000(04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