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2

数学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朱淅园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 215221

摘要:数学故事涵盖的范围广泛,有其自身的特点,是数学文化的体现,也是数学历史的载体。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故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课的客观认知,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故事拓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具备数学文化素养,促进其思维发展。同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采用故事进行教学,有利于做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通过这种过渡和衔接,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对数学课程的正确认知,也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奠定这样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实施高质量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故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一线教师研读教材,设计课程,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解决问题,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听故事,将数学故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将数学文化渗透其中。

一、将数学故事应用于数学情境创设

数学故事本身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以更加具体的方式理解数学中的抽象知识。就是在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叙述,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电子白板,为学生呈现声音和图片,以这种方式为学生打造集声音、视频图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探讨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数学故事的教育价值,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以数学课程“认识图形(一)”相关知识点举例,教师在数学课上采用数学故事进行教学,并且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今天是我们学习一年级数学的第4单元,两位新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欢迎丁丁和蓉蓉。”在学生欢迎的过程中教室里用多媒体出示两位故事形象,接下来教师展示本节课程需要学习的各种物品,继续营造情境:“丁丁和蓉蓉为大家带来了好多的小玩具和生活用品,你们想看看是什么吗?”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有着天然兴趣,教师则在引导学生对出示的物品进行辨认之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丁丁和蓉蓉的这些物品太乱了,同学们,你们能帮忙把这些物品分类吗?快和你的小伙伴想一想怎么才能把这些物品整理好呢?”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对立体图形建立感性认知的目的。

二、贴合数学知识,实现有效辅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故事的应用要契合学生的数学知识,实现对数学学习的有效引导。数学故事的应用不是没有道理和证据的,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并根据章节内容和数学知识进行合理设计,让学生在故事学习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逻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体现数学故事的应用价值。

以《100以内加减(二)》为例,连续加减的计算体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故事。面对13+28-3的计算公式,老师可以编辑一个小故事。比如小明13岁,父亲比他大28岁,但母亲比父亲小3岁。他妈妈多大了?通过这个小故事的转化,把计算公式变成了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熟悉的场景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和学习兴趣。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先算13+28,得到爸爸的年龄是41,然后妈妈的年龄比爸爸小3岁,然后41-3最后得到38的结论,也就是13+28-3=38。在数学计算过程中,教师将数学公式与学生的家庭、年龄联系起来,通过小学数学故事的应用进行合理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降低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达到有效辅导的目的。

三、故事应用,化难为易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在具体、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正在逐渐加强,但是抽象能力较差。数学知识又具有极强的抽象性,许多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困难。许多数学练习题在编制时平铺直叙,没有趣味性的语言进行描述,没有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导致许多学生无法理解习题,长此以往,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倦怠感。但是,如果教师将故事情境运用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和习题的编制中,往往能够起到化难为易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的习题中关于电表用电量的问题,学生常常不能够理解电表上的数字,指的不是当月用电量,而是累积的用电量。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花费很长的教学时间,学生在完成习题时仍会出现此类错

误。于是教师讲述了一个数学故事来帮助大家理解:传说,在城堡里有一颗黄金树,树上时不时会掉落黄金果,小猴听说后,急忙忙带着果篮跑去,幸运的小猴到的第一天篮子里就接到了10个黄金果(教师一边讲述一边在黑板上粘贴了10个黄金果),第二天又掉落了一些黄金果(教师继续在黑板上贴黄金果,共计35个)小猴得意地说道:“今天我接到了35个黄金果”同学们觉得小猴说的对吗?为什么?这时学生顿悟35个黄金果是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总和,求第二天掉落的果子应该用35-10=15个。这时再结合用水量的习题,学生就会明白用水量、用电量和猴子接黄金果的原理是一样的。从而化难为易,轻松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类型的数学故事,在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融合了数学人物、数学思想、数学历史的数学故事滋养着学生。食盐难以下咽,但若把食盐加入丰富的食材中加以烹饪,就会是一道唇齿留香的佳肴。数学知识就如同食盐,而数学故事就是营养丰富的食材,两者相融合,必能成为让人回味无穷的数学盛宴。

参考文献

[1]任卫兵.小学数学故事课程的多元化探索[J].数学教学通讯,2020(25):3-5+2.

[2]葛睿婕.数学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凌瑞平.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刍议[J].科普童话,2018(4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