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2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邓水连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三甲镇中心小学 广东 阳春 529632


摘 要: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表现状况与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讲述教师要理性看待学困生的问题,从心理上有效干预, 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导,多层次的小组学习模式及表扬激励的手段,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实现对学困生的帮扶和转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困生 成因 帮扶


一、学困生的概况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发展各有不同。因此,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或多或少。这类学生是班里面不受待见的弱势群体,也是我们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学生。以前称之为差生,随着教育思想的进步,后来改称后进生,现在更多说辞是学困生。从狭义上来说,学困生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是基础差,能力低,厌学情绪明显。从广义上说,学困生还伴有思想品德、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负面因素。

在对学困生的分析中,发现他们有一个相同的性状,那就是学习成绩差,而且绝大多数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有些学生是因为知识性漏洞,影响了后续的学习,学习成绩跟不上。尤其是数学,逻辑性、连贯性强,一旦出现知识的断层,知识盲点就会越积越多,逐渐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有些是因为学习上的不良习惯,方法不当,态度不端和缺乏毅力等因素导致学习效果差,成绩落后。而成绩又与情感、态度、意志、行为、纪律等方面是相互制衡和相互促进的。

二、学困生的帮扶

学困生现象与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最大的“困境”就是成绩上不去,最终形成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那么,解决学困生问题应从源头入手,以提高成绩为突破口,对学困生进行实质性的帮扶,以此来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好心理准备。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层面的发展和提高,而且权重还是比较大的。很多教师紧紧抓住优秀生的工作不放,打造尖子,培养学科代表,以此拉高班科总体成绩。而对学困生的提升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慢活儿”,避重就轻。这种做法未免有点急功近利,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要转变观念,要理性看待学困生的问题。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是可以转化的。只是投入人力、物力的成本会很高。但做好学困生的帮扶工作,对提高班科成绩也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教师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有十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耐心,要有高投入,低产能的认识。因为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日半日,遗漏的知识面不少,引发的“副作用”很多,帮扶的难度不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能持之以恒地打好这场“持久战”。

(二)、提高认识,唤醒激情。

学困生因为长期处于老师不重视、同学不看好的一方,长期的失败使他们丧失重新再站起来的勇气,也就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所以,提高学困生思想上的认识,唤起他们的激情,消除其麻木心态,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后续帮扶工作的开展。

每接手一批学困生,我都会以聊天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在聊天中引导他们谈起学习上的问题。趁机给他们举一些往届学生由差变强,逆转反超的例子,给予他们信心,唤起他们奋发图强的愿望。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不可能不付出就有回报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慢慢耕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有耐心,专注心,更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想蜕变,必须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并表明老师的态度,愿意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心理激励,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认识,让他们看到希望,淡化厌学情绪,激发“我要学”心理需求。

(三)、对口辅导,有序补漏。

心理的鼓励确实能带给学困生一时的激情,但学习上有困难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能扫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让学困生摘掉帽子。“亡羊补牢”,是唯一途径。

根据学困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缺陷,可以采用个别辅导和课堂穿插相结合,有计划,有部署,有策略地进行,切忌“一阵风”或者“大突击”。要按照“长计划,短安排”,“宁分散,不集中”和“先用先补”、“重点详补” 的原则有条不紊地运作。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先用一定的课外时间尽早给他们补上表内乘法、除法知识和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技能及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在数学中的地位特别重要,且又是基础的基础。对于那些影响当前学习新知识的内容,可以提前补;对于那些尚不理解的知识,可以穿插在相应的章节中去补;对于那些暂时还未形成的技能,可以放进新授课后的综合练习中去补;对于那些容易混淆或容易出错的知识,可以放到比较运用专题中去补[1]。如此安排,逐步补上前期落下的知识漏洞,还能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利于他们逐一“消化”和“吸收”。

(四)、多层次小组的学习模式。

对学困生的帮扶,我们常常会想到“点对点、一对一”的学习模式。优生带学,这种单一的帮扶方式也是我以前常用的。但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因为让一个太强的优生去跟进辅导,双方的差距太大,没有竞争意义。学困生也会感到一些压力,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学习的行进和深入。我们可以转变方式,由优、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在小组里优帮中,中帮差,共同成长,相辅相成。这样的学习模式,能让学困生找到同质心理,体会到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是需要帮助的。而中等生解决不了的数学问题,再找优生解决,这样学困生也能找到心理平衡。

这种多元组合的小组学习模式,比“点对点、一对一”更有气氛,更有效果。在课堂练习这一节环节中,体现的优越性更大。学困生既有了竞争的目标,也有了外力的援助,保证了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明显可以提高他们的成绩,也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加大表扬力度,激励进步。

1.常规性表扬

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反馈和生成情况,对那些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正确练习的学生要给予热情而适度夸大的表扬。在学困生的作业批改上,以挖掘优点、亮点为出发点。即使作业完成得不是很好,也要找出一个可以表扬的出发点,多报喜少报忧。在作业评讲时,给学困生余留一定的资源,予以点评和表扬,让学困生在同学面前有更多出彩的机会,获取同学对他们的认同和尊重。对学困生的表扬尺度与优等生不同,目的是让学困生每天都能体验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由厌学转化为好学,

2.阶段性表扬

成绩的进步是学困生最为看重的,试想,长期的劳而无功对一个人的积极性是怎样的打击?学困生需要成功来激励。由于学困生在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上与优等生是没法比的,一般情况下,成功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类评价,学困生作为一个评价层次,以进步为标准。这样的竞争对于他们来说更有意义,更有机会胜出。每次考查后,对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以表扬,评为“进步奖”,颁发奖状。对学困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满足他们对成功的渴求。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一分耕耘一个收获的喜悦,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立志做一个好学生。

三、结语

在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上,相信很多教师都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总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我们多么希望有一把万能的钥匙来打开学困生的进步之门,只是一把钥匙只开一把锁,至今也没有一套可复制,可量产的方法来解决学困生的问题。但成绩却可以说是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不仅是数学科,其他科目也一样,从提高成绩入手,展开帮扶,以成绩的提升来鞭策其他方面的素质转化,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消灭学困生现象,但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参考文献

[1]许爱华. 谈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因素与转化策略[D].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