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工匠精神,破解中职生就业困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2

培育工匠精神,破解中职生就业困局

王晶 王淇

重庆市南开中学

重庆市潼南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虽保持着高就业率,但就业满意度较低,面临着频跳槽、低工资等问题,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推广和发展。 “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的职业精神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情感,它能够帮助中职生磨炼技艺、改善就业心态、引领中职生完成职业规划。通过政策引领、教师身教言传、校企产教融合等方式,弘扬工匠精神不仅能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也能为民族复兴汇聚强大力量。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职生 就业 产教融合


2021年4月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京落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工匠精神不仅蕴含着“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的职业精神,还具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情感,它能够帮助中职生纠正对职业的不合理评价,培养他们从平凡的工作中获得快乐的能力。因此,弘扬工匠精神不仅能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也能为民族复兴汇聚强大力量。

一、中职生就业困局的具体表现

(一)急就业,频跳槽

当前,中职生工作不稳定的原因有:第一,许多中职生对自我的定位和职业的认知都不清晰,工作上稍遇困难便打退堂鼓,恒心不足,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第二,目前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学历贬值,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下沉”与中职生竞争,使用人单位在任用上偏向更高学历的人才,打击了中职生的工作积极性;第三,中职生起始学历低,毕业初期往往从事一些技能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工作严苛且收入不高,容易丧失工作兴趣;最后,企业用人需求较多,网上招聘信息丰富,获取职业信息和工作机会的通道越来越多,也降低了跳槽门槛。

(二)对行业现状、发展不了解,缺职业长远规划

很多中职生是因为基础教育落实不好,或者家庭不足以支撑普通教育,抱着早学技术早挣钱的思想进入中职学校,而且没有制定个人未来事业发展整体规划。一方面觉得自己被社会主流淘汰,产生自卑、自弃心态;另一方面不知从何学起,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觉得学或不学都一样,对工作预期不高。这些特点,导致他们对行业概况和发展趋势、岗位要求等知之甚少,入职后缺少自我定位。

(三)竞争力不强,易被替代

在就职时,中职学生既与本科生和高职生竞争,还与社会人员竞争,若无一技之长,难免两头受到挤压,大大削弱了中职生的求职竞争力。很多中职生从初中开始就存在学习习惯不好、自律性不强的问题,到了高中依然难改恶习,“先天不足,后天不补”,导致毕业时专业技能不扎实、专业知识不牢固、职业信念不强,缺乏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爱岗敬业的品质,就业时竞争优势明显不足。另外,中职学校的部分课程与经济发展脱离,人才培养环节与实际使用相对脱节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加之许多中职学生因为学业相关的经济支持较为匮乏,课余时间可能还需操心生计,能沉心消化专业知识或用于实训的时间更少,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二、工匠精神可破解就业困局的原因

(一)以工匠之专注磨练学生技艺

我国制造业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纯熟的技术工人。但是我国技术工人总量短缺,高级技术工人更加匮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短板。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就业难,不是因为市场不缺技能型人才,而是刚毕业的中职生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劳动技能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依然是制约中职生收入待遇的重要因素。工匠精神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专注度。通过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正确引导与潜移默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为学好本专业后的职业发展充满期待和憧憬。

(二)以工匠之乐业改善就业心态

要在工作中发挥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对职业抱有敬畏和热情。工匠精神要求以非功利的心态选择职业,驱散“金钱就是成功”的迷雾。弘扬工匠精神,可以给学生们竖立榜样、明确方向,树立职业信心,让学生们了解职业发展需要时间,成为大国工匠需要踏实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在择业初期,很多中职生在专业技术层面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还需要继续沉心静气地学习专业技能,才能实现更大的进步。 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抛开世俗的名利观,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择业之初放低身段、脚踏实地把手头能做好的事情做到极致。

(三)以工匠之求精引领职业规划

中职学生存在一些普遍现象,刚入学时对新环境和新专业不适应,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课时感到茫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余往往通过游戏交友等打发时间;在专业技能学习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还未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技能培训,就到了顶岗实习阶段,面临步入社会的抉择。通过进行职业规划,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专业、了解社会需求,科学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明确自身定位,为自己的发展设定目标。再以目标为导向,正视自身差距,作出可行规划,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工匠精神

(一)国家与地方政府应大力推动工匠精神相关政策落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帮助就业创业创新。第一,政府应清理学历歧视政策,增加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解决职业教育学生在就业、落户、晋升中遭遇的不公平问题,创造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第二,应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提高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型人才待遇,使他们得到市场的认可和肯定;第三,在政策上鼓励校企合作,如一些地方政府颁布了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建立了校企实训基地,打破了“校热企冷”、“合而不深”等旧日瓶颈。

(二)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向往

学校在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相关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工匠精神教育与思政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接纳并积极培养自身爱岗敬业、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工匠精神,对学生未来就业及长远的职业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步渗透、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在课堂上推进,还应该将其融入日常,培养校园和班级中的工匠氛围。比如,可以从校园文化入手,结合校园板报、广播、校报等传统宣传手段,配合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在助力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普及传播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

(三)加强师资建设,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塑造学生知识和灵魂的工匠,想要更好地引导学生有工匠精神,教师应先具备踏实、敬业、专注、拼搏、创新的工匠精神。在教学岗位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的理念,在专业上追求创新和突破,在教学上做到“钻、精、深”,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帮助学生主动形成爱业敬业、一丝不苟的信念,最终沉淀为行动自觉和内心信仰。

(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

通过加深校企合作,以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启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基本模式,地方政府也鼓励企业和学校的融合做了积极引导,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华为、ARM、阿里巴巴等一流企业紧密合作,打造包括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ARM智能硬件学院、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在内的产业研究院集群,通过实境育人,培养学生精湛的业务能力和过硬的实操技能,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零距离就业。

(五)以技能大赛促能力提升

技能大赛可以提升学生素养,加强校际交流和校企交流,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把竞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分解到日常教学中,把企业的要求和规范纳入到实训中,构建起专业的技能大赛训练体系。学校可以参照专业比赛体系,构建校级比赛,举办校园文化技能节,实现人人参与的盛况,把竞赛结果纳入学生成绩评定和技能考核内容,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比、学、赶、超”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养成精益求精的职业习惯,推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人人出彩 技能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教改革发展成就综述[N],《中国教育报》,2021-4-12(01)

[2]“工匠精神”视角下新教师“四位一体”的培养路径探析[J], 赵旌宇, 现代职业教育. 2021,(19) ,66-67

课题信息: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 提升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研究》(批准号2020-2--574)课题成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