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反馈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3

产教融合视角下反馈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探析

梁青春 殷海芳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摘要:反馈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以产教融合为背景,以学生成长获得信息反馈为核心,从受助学生需求信息反馈、受助人企业表现信息反馈、行业领域实施效果反馈三个层面,搭建学生、高校、企业、社会的四联动新型资助体系,从而有效实现多力协同促进受助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能力、回馈社会的新思路、新策略、新途径。

关键词:资助育人;产教融合;反馈型资助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1430681d0a73_html_3aed7f9748466a3d.png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中把"资助育人”列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标志着资助育人工作从单一的物质帮扶到兼顾学生道德、能力、精神的成长,从而形成“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长效资助育人机制,致力于构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四位一体”良性循环,形成精准资助育人的管理服务体系。反馈型创新资助模式应时出现,该模式的构建以产教融合为背景,以学生成长获得信息反馈为核心,从受助学生需求信息反馈、受助人企业表现信息反馈、 图片1反馈型资助模式核心概念图

行业领域实施效果反馈三个层面,搭建学生、高校、企业、社会的四联动新型资助体系,从而有效实现多力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图1为反馈型资助模式核心概念图)。因此探析建立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反馈型资助育人创新模式,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时代性、精准性和创新性。

  1. 产教融合视角下当前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教融合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结合教育的活动方式,其以教育为核心要素,通过产业组织与教育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同育人达到产业组织、教育组织、学生三方共赢。产教融合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人才培育模式。当前在产教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创新。

1.企业资助方式单一,产教融合中的学生资助机制有待创新

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单位通过多种方式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物质帮扶,如企业奖学金、企业助学金、活动赞助等,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资助模式。然而,当下高校中企业现行的资助方式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改进空间。首先,企业资助延续性不足,产教融合为经济结合教育的一种活动方式,追求企业、高校、学生三方共赢,企业在为高校提供资助除了公益性原因要素,同时也期望从高校获得相应回报,如优质毕业生、企业知名度提升、高校科研成果应用等要素。因此,如若企业长期得不到“回报”,就会造成资助中断,甚至阻碍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入,以致资助合作关系中断。其次,企业资助方式单一,当下企业资助方式主要以资金输入为主,企业资助的重心尚不能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换,尚未充分利用企业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校企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单从学生发展需求层面考虑,贫困大学生首先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因此他们更加需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红利,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以确保在人才大爆炸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丰富企业资助方式刻不容缓。

2.贫困程度界定困难,资助工作精准度亟须提高

精准界定学生贫困程度是落实资助工作的良好开端,清晰认定学生贫困程度,进而实现针对不同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资助方案。目前高校认定贫困生身份的流程主要有“学生申请-班级评议-院系审核-院系公示-汇总复核-高校审批”,对于大学生贫困程度的界定方式较为简单,主要依据学生所提供地方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或个人诚信承诺、困难生初步量化系统进行界定。然而,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全国各地认定贫困的标准无法进行统一,甚至少数地方存在“保护主义”、“无差别贫困”的现象,严重阻碍高校对学生的贫困程度进行精准界定,使得资助工作精准度的提高难以实现。其次,部分学生存在投机心理与自卑心理,前者投机占有资助资源,后者隐瞒自身实际情况,这两种心理所带来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贫困程度的界定难易度,造成大学生资助资源的浪费与流失,贫困生自身利益受到损害,长此以往,甚至会诱发危害社会的病态人格的出现。高校中亟待出现一种科学可靠、普遍推广应用的认定方式,有效解决大学生贫困程度界定不准确的难题。

3.局限物质层面资助帮扶,忽视贫困学生其他发展需求

目前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大多局限于物质帮扶,然而除经济需求以外,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精神层面的发展需求。事实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需求不仅局限在物质层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问题,同时他们相比家境殷实的同学更加需要面对未来何去何从的生存问题。目前,一部分高校已成立校园心理咨询室,通过该方式能够缓解一部分学生因某些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然而,由于贫困大学生自身境遇较为特殊,相对于其他学生在阅历见识、群体社交、知识体系等方面可能相对薄弱,无差别的心理辅导难以解决根源性问题。除此之外,贫困大学生面对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在学习之余甚至需要外出兼职补贴家用,在一些特困家庭中,毕业后他们即将担任的是家庭的支柱角色。因此,高校除给予贫困大学生物质层面的资助外,也应设计精神层面、素质层面的针对性帮扶方案,力求每位贫困大学生精神成人、素质立人。

4.受助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社会能力亟待增强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铭记恩情、懂得回报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代社会,随着西方自我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侵蚀,年轻一代感恩意识有些淡薄,无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出现动摇。随着高校资助门槛的降低,在高校贫困生当中,少数大学生被利益因素诱导,出现隐瞒自身真实情况、捏造贫困事实的现象。不少接受资助的学生没有展现出应有感恩的姿态,甚至出现“公共资源,不拿白不拿”的扭曲观念。贫困大学生中志愿服务意识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因自身社交效能、自卑心理等多方面原因,在校期间未能积极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致使部分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参照国外高校办学模式,不难发现不少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于校友捐赠、校友会集资等,受助学生在脱贫之后,能尽己所能回馈高校、回馈社会,相比之下,我国捐资助学、办学的机制和良好风气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形成。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反馈型资助模式的应用价值

1.有助于优化资助资金结构,拓展扶智深度。企业通过资助贫困大学生,使其再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广泛发挥社会捐资的作用,引导高校合作企业投入资金到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树立了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首先优化高校资助资金的组成结构,拓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企业开设资助如企业助学金、企业奖学金等,能与政府资助、高校资助协力共同为贫困生提供给更为细致的物质帮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解决了燃眉之急。除此之外,企业不应局限只是对贫困生进行物质层面帮扶,为贫困生提供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的机会,依托自身优势更为深入、全面地介入对高校贫困生的技能培养、素质培育等发展层面需求的资助,才是真正更为贴心和亟需的资助。

2.有助于深化“三全”育人理念,实现全面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是高职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要义始终是立德树人,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长远发展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其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提升是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反馈型资助的建立有机融合了学生、高校、企业、社会的联动教育机制,摈弃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以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内核 ,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不仅使受资助者有一技之长、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水平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3.有助于搭建实践育能平台,提升人才质量。现当下高校之间竞争日益加剧,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培养质量越发成为高校核心竞争要素之一。通过合作企业为高校捐资助学,与高校协同搭建学生实践产业园等实践平台,引入产业先进设备、技术,邀请企业高级技师、劳模、工程师、管理师、经济师等一线工作者进校园,能有效增强高校办学活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丰富自身教学资源,毕业后能快速融入岗位、获得企业认可。从高校育人为本的理念来讲,企业捐资助学不单单使高校获得发展机遇,特别是学生能在实践的磨练中快速增长能量,实践证明曾获得企业资助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融入度更高,他们的耐挫折力更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更快。

4.有助于助力产学研合作,校企互利共赢。当前,全国上下掀起加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浪潮,地方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许多企业积极投身加入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之中。企业生产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要素之一,许多企业愿意为取得高质量毕业生和科研人才的优先选择权而付出努力,企业在捐资助学、合作育人等层面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从高校获得优秀人才、科研成果等关乎企业发展的利益要素,进而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和效益。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参与高校各类资助工作意义非凡,有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利于促进高校专业与产业、行业的互动、对接与发展。


三、产教融合视角下反馈型资助模式的构建及实施路径

1.反馈型资助模式构建

61430681d0a73_html_3cd3edbdeb88e16c.png 反馈型资助模式以获得学生成长信息反馈为核心,建立产教融合助学起航(物质、精神层面)和受助学生能力攀登(能力层面)的双线计划,初步搭建起了以教育引导、项目支持、管理运行、评估考核为资助构架,以学业发展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等子项目为实施途径,以心理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和创新工作为载体,以志愿服务参与率、技能证书获得率、创新竞赛获奖率作为考核指标,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为最终目的的助学模式体系。

2:大学生反馈型创新资助模式实施路径

反馈型资助模式将受助学生放置于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这个大系统中,着眼于受助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与社会的用人需求,这一模式突破了单一经济资助层面,如国家拨款、学校经费比例、社会企业捐款等,立足于学生发展,探索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建立一种反馈型资助创新模式,即教育-支持-管理-评价的资助体系,开展“输血”变为“造血”、“授鱼”变为“授渔”的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创新型资助工作体系。

2.反馈型资助模式实施路径

(1)通过了解受助学生需求信息反馈,提高资助精准度。通过对受助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反馈,能够充分了解受助学生的需求。高校资助工作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受助学生的经济需求、知识需求、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以此实现经济资助、心理引导、知识提升和能力扶助的相结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受助需求,以此开展具有针对性、个性化、高品质的助学工作,为他们的成才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搭建平台;了解不同学生个体,关注受助学生性格和兴趣,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成才的需要和诉求,主动寻求相匹配的资助措施和助学项目,从而提高学生资助的有效性和精准度。

(2)通过掌握受助学生企业表现反馈,加强校企融合度。对受助学生所处产教融合平台及实习企业的信息收集与反馈,首先,对高校合作企业的助学经费投入机制构建展开研究,从而有效对高校产教融合平台的助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传—帮—带”的发展运营模式,针对资助经费投入方式、导师资源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合理架构,探讨依据受助学生的专业与兴趣点来建立创新科研团队,从最终其工作业绩成效的反馈力度的强弱,来显示资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扶智增能功能。其次,加强校企之间信息流通与共享,通过企业的信息反馈,充分了解企业在生产、用人、科研等方面的需求,高校针对企业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企业需要的员工,校企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从企业角度分析,企业能从高校获得所需人才、科研成果等利益,在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进而增强校企合作的长效性,从高校角度分析,高校教学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培养出企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有效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谋福祉。

(3)通过获得行业领域实施效果反馈,实现可持续调整。通过第三方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受助学生所在的行业领域信息反馈,建立好受助学生相关信息数据库,针对反馈型资助的有效措施和效果分析进行跟踪研究,以毕业后的受资助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受助学生大学期间的资金用途、未来生涯规划以及感恩教育现状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提升、公益志愿服务、感恩回报社会等角度探索发展性资助的实施效果,通过对优秀毕业生的访谈和个案的分析总结,得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向“造血型”转变的现实意义,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方法的调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11.21

[2]何奔.扶志扶智“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25

[3]林娜等.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思想教育研究 [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1

[4]陈恩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反馈机制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0.26

[5]宋志华.高校“授之以渔”的资助育人模式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资助专项课题《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反馈型资助创新模式研究》(X-c/2018/21)的研究成果。本文系苏州市高职高专立项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高素质培育的对策探析》(SGZXB202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青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殷海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