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魏时期的西域民族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7
/ 2

试论北魏时期的 西域民族关系

宋昌顺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五中学 723500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魏鲜卑族统一北方、积极汉化的同时,西北地区还活跃着柔然、高车、嚈哒、悦般、吐谷浑等外来民族与政权,本文主要论述北魏时期的西域民族关系。

关键词:北魏时期;西域主要民族、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民族矛盾尖锐、斗争激烈、民族融合又一次达到高峰的时期,对民族关系、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北魏时期西域复杂的民族势力

鲜卑族秦汉时居于今内蒙古东北额济纳河以南,到今辽宁西喇木伦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原属东胡。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击败东胡,东胡部落联盟瓦解,逃往鲜卑山的一支自称为鲜卑。魏晋时期,鲜卑族分裂成软干戈部,其中几个部族在十六国时期建立过短暂的地方政权,而历史影响最大的,是西部鲜卑中的拓跋鲜卑部建立的北魏政权。

柔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兴起,大概是在3世纪末和4世纪初,其活动的主要区域由蒙古高原扩张至阿尔泰山及其以南。柔然在西域诸地与乌孙、悦般等都发生过较大冲突和地盘争夺。柔然与北魏政权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柔然在漠北的统一了较小的部落,在漠南主要应对北魏,5世纪初北魏与柔然进行多次战争,双方各有胜败,同时柔然对北魏也有朝贡。

高车,又称敕勒,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公元4世纪,高车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有很多部落,总称为高车六种十二姓。北魏九年柔然首领社仑北渡大漠,进攻高车,兼并高车之斛律部。从此高车役属于柔然,不仅要上缴贡赋,还要随同柔然参加掠夺各民族的战争。

悦般,在乌孙的西北,即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流域。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一部分匈奴人衣服东流,称为南匈奴,一部分匈奴人离开金蒙古草原向西迁徙,称为北匈奴。其西迁时,“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逐渐形成了悦般国,“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其风俗、言语,与高车同。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悦般王曾两次遣使至北魏京都平城,馈赠方物,与北魏修好,并且提出,如果北魏出兵打击柔然,悦般也一定“东西齐契”,进行夹攻。从此以后,悦般不断派使节朝魏,主动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关系。

吐谷浑是慕容鲜卑的一个分支。公元4世纪时从辽东迁徙到今甘肃临夏西北,后向西向南发展,逐渐控制了今甘肃、青海、四川西北部等地的氐、羌等民族。至五世纪90年代时,柔然、高车、嚈哒在西域展开了激烈争夺。吐谷浑乘机向西发展,从高车手中夺取了鄯善、且末。北魏鞭长莫及,封吐谷浑王伏连筹为都督西陲诸军事、征西将军、领护西戎中郎将。伏连筹死后,其子夸吕自称可汗,居伏俟城,设置王、公、仆射、尚书以及郎中、将军等官职,“地兼鄯善、且末”。因此大批吐谷浑人迁居罗布泊周围地区。

二、北魏对西域统治的建立与完善

北魏对西域的统治主要体现在遣使、册封、设置军镇等方面。北魏在鄯善、焉耆设置军镇标志着中原的军政制度已经被推行到西域腹地。

一是遣使。如《魏书·西域传》载“太延中,魏德益以远闻,西域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槃陁、鄯善、焉耆、车师、粟特诸国王始遣使来献……(世祖)遣行人王恩生、许纲等西使,恩生出流沙,为蠕蠕所执,竟不果达。又遣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多齐锦帛,出鄯善,招抚九国,厚赐之……已而琬、明东还,乌孙,破洛那之属遣使与琬俱来贡献者十有六国。自后相继而来,不间于岁,国使亦数十辈矣”。可见,北魏与西域之间使者往来较多,交流较为频繁。

二是册封。《魏书·车伊洛传》载“世祖禄其诚款,延和中,授伊洛平西将军,封前部王,赐绢一百匹、锦一百斤、绣衣一具、金带靴帽……正平二年,伊洛朝京师,赐以妻妾、奴婢、田宅、牛羊,拜上将军,王如故。”《梁书·西北诸戎传》高昌国条载:“元魏授(麴嘉)车骑将军、司空公、都督秦州诸军事、秦州刺史、金城郡开国公”等等。通过册封车师国、高昌等国国王是北魏将其影响扩展至西域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是设置军镇。公元 448 年(太平真君九年),北魏征服鄯善后,鉴于与柔然长期敌对关系,鄯善所处地位重要,决定在鄯善设立军镇,派官员直接治理。《魏书·车伊洛传》载,车伊洛曾在和北凉争战失败后“收集遗散一千余家,归焉耆镇。”北魏政权在西域设置两镇使内地的政治管理制度推进到了西域腹地,扩大了中原政权在西域的影响范围;两军镇的设置是北魏全面展开对西域经营而采取的重大步骤,严重打击了柔然在西域的实力。

三、西域各民族交流、汉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北魏时期西域出现的民族融合发展趋势。公元435年,柔然击败高车,尽据其民。鄯善原臣属北魏,后来投奔柔然。公元448年,北魏派大将万度归西征,鄯善重新归附北魏。北魏设鄯善镇,派兵驻守。至450年,车师、焉耆归附北魏。北魏设焉耆镇。北凉进攻车师前部,车师先受北凉统治,后归高昌麴氏王朝。柔然大举进攻西域,带来新鲜血液;很多汉人因中原战乱,也进入了西域;吐谷浑人迁居鄯善(今新疆罗布泊周围),一部分鄯善人迁居高昌东部,也将地名一并带了去。高车进入西域,是突厥语民族第一次进入西域。嚈哒也在此时进入了西域,与高车、柔然等游牧民族混战。魏晋南北朝后期,突厥大举进入西域。各游牧民族、汉人以及西域绿洲国家居民经过长期融合,为今日新疆之各民族风貌打下最初的基础。

这一时期中原与西域、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比较繁荣。在经济交流方面,西域的主要文明中心集中在位于丝绸之路交通干线上的几个强大城邦国家的周边,如鄯善、于阗、疏勒、龟兹、焉耆、高昌等。这些地区的繁荣基本上依赖于东西方的交通与贸易,所以它们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主动地推进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的诸政权的互相争权夺利,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交流。在文化交流方面,高昌王国一直主动积极地与北魏保持通使朝贡关系。尽管举众内迁数次受阻,但高昌王国仍向北魏朝贡不止,北魏也频繁派使节出使高昌。同时,佛教在西域也快速传播,佛教文化盛行。

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是十分引人瞩目的。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有匈奴及其属部与汉、鲜卑族的融合,有鲜卑族三次汉化高潮,有内迁氐、羌的进一步汉化和漠北柔然、高车、吐谷浑等族的融合等等。由于这一时期内迁民族众多,关系复杂,有频繁迁徙和相互杂居、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等各种关系错综交织。先融入他族,然后随他族一起融入汉族。如这一时期汉族统治阶级往往采取“以夏变夷”之策,用汉族传统法教去同化四夷,但在这一时期并不突出。相反,那种各族人民在生产和阶级斗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融合趋势占了主导地位。汉族人口多,当时经济、文化较为发展,自然吸引和同化内徙各族。甚至内迁民族所建政权,为了更好地统治广大汉族,继承汉魏以来汉族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促进了他们自身与汉族的融合。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即内迁各族通过不同途径最终融合到汉族之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被融合诸族的民族属性完全消失,简单地变为汉族,而是被融合诸族的一些民族属性,如体质、文化习俗、服饰甚至语言等也影响了汉族,为汉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总之,北魏民族政权统一北方期间,各种势力与各种民族相继进入西域,在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占统治地位且对内推行积极汉化的政策下,对西域诸民族也予以重视,采取一些缓和民族矛盾的举措,民族部落政权的相互争斗及在西北地区的扩张,客观上不断推动西域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


(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2260页。

(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723页。

周伟洲:《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与民族关系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