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寓德育于无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找准切入点,寓德育于无痕

蒋小琴

( 重庆市合川区杨柳街小学     重庆   合川    401520)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强调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把德育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从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切入点 德育 无痕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是国家和社会赋于每一个教师的历史使命。

尤记得叶圣陶先生的话,“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小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作为语文教师,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同时,怎样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熏陶,为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奠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为阵地,落实“立德树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换言之,成功的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润物无声般的教育。

(一)识字教学,春风化雨

小学阶段,学生需要认识3000个生字,其中会写2500个。可以说,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将识字、写字与做人做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学习中掌握字的结构,同时受到思想启迪。比如:讲到左右结构的字时,可以告诉学生字的部件就像人一样,要“懂得谦让”;讲到笔画较多的字时,告诉学生所有笔画都是为了构成这个字,不能写松散了,要有“集体主义精神”;讲到“聪”字,可以告诉学生“想要变得聪明,需要眼、耳、口、心同时派上用场”。

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写“人”字,告诉学生“这一撇一捺相当于人的两条腿,站得端,才能行得稳”。书写汉字做到横平竖直,因为“字如其人,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另外,还有很多的汉字,本身就具有美感,学生书写着这些汉字,不但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观念,还能培养一丝不苟的习惯。

(二)阅读教学,情感共生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歌颂,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无一不是某种情感的流露,其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挖掘这些德育素材,找准情感共鸣点,寓教于情,寓教于理。

1.抓住文体特点,分类渗透

教材的文章体裁丰富,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也有童话、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文体的文章,其渗透德育的方法应该有所不同。如教学革命题材的文章,由于与学生实际相去较远,教学时,就可以通过介绍时代背景,讲述革命战争时期的感人故事等,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热爱祖国、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教学童话类文章,可以结合故事,让学生感受真假、美丑,从而明辨是非、曲直。教学哲理性较强的文章时,则可以通过文章的描述,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学小说类文章时,则应重点品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悟其崇高精神品质;教学古诗时,则可以通过朗读,感受诗人澎湃的激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的人格臻于完善。

2.品读语言文字,浸润情感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中重点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开课时,我出示一组西沙群岛海底的照片,让学生大饱眼福,接着通过教师范读,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学生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秀美,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之情。结课时,我让学生从地图上指出西沙群岛,并告诉学生,它是我国新成立的三沙市的一部分,顺带又在地图上指出了东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学生思想感情得到升华,想到祖国的壮美海域,悄悄立下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雄心壮志。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毕竟不是道德说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不露痕迹地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思考、揣摩、品味、交流,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三)表达教学,润物无声

语文离不开表达,没有表达的语文是不完整的。表达分为习作和口语交际。一篇习作,从构思、写作到修改,都渗透着学生的主观意识。因此,教师在出作文题时就不能随意地选取题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现在的学生不体察父母的苦心,不感恩父母的现象屡屡发生,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护蛋任务”,并结合六年级下册的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要求学生将护蛋时的紧张和辛苦,以及自己的感受,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作文中纷纷表示,自己护蛋一天都出现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见十月怀胎的母亲是如何小心翼翼,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又对我们倾注了多少心血,从而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自己的责任,懂得了感恩父母的意义……看,这样的作文训练,在无痕中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学生渐渐懂得去观察社会,去体验生活,去体谅父母。

二、语文活动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小学统编教材分别安排了“中华传统节日”“轻叩诗歌大门”“遨游汉字王国”“依依惜别”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和丰富内涵,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或抒发惜别之情;或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或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

其实,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真、善、美的情感氛围中。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针对身边的热门话题,设置一些实践性作业,比如: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对污水排放、餐桌浪费、垃圾分类等做简单的调查报告等。

去年疫情过后,针对一些同学“迷恋上网”的现象,我组织了一次班级辩论会。将同学们分成正反两方,正方的观点是: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在辩论中,学生对上网有了全面的认识,虽说上网可以查找资料,开阔眼界,学习知识,掌握一些网络技能,但是如果沉溺其中,就会给身体和心理带来很大的伤害:引起视力下降,睡眠不足等一些相关的疾病;不爱与人交流,造成社交障碍;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玩物丧志,荒废学业;上网成瘾,还可能导致人格扭曲。最后,学生一致提议:绿色上网,健康成长。

三、课外阅读为延伸,落实“立德树人”

统编教材第一次课将外阅读纳入课程。课外阅读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们先看看“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文体丰富,内涵深厚,堪称经典。学生读完这些书籍,我会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亲子交流、读书小报、读后感悟等形式,让学生把读书的感受分享出来。

除此之外,我结合教材,推荐学生接触大量的阅读材料。比如:学了《将相和》《草船借箭》后,我推荐阅读一些关于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书藉,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让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学了小说单元后,我又推荐学生阅读《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总之,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这是由学科性质决定的。作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我相信,只要我们正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学生一定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崇高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18.

【3】温儒敏 陈先云. 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蒋小琴(1974年4月),女,汉族,重庆合川人,杨柳街小学教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