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及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9
/ 4

国际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及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汪艾琪

江苏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摘要: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CSSCI以及CPCI-S为数据源,2000-2020年间有关国际校园欺凌的2396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生成期刊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关键词共现、参考文献共被引等知识图谱,对国际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新兴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高产期刊为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高被引期刊为Aggressive Behavior,美国和西班牙是从事校园欺凌研究的主要国家,希伯来大学是该领域的高产机构。该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也相应被揭示。由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参考文献共被引分析可知,关于青少年阶段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和同伴侵害的研究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元分析是国际校园欺凌领域研究的新兴趋势。

关键词:校园欺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校园欺凌作为全球性问题,自奥维斯(Olweus)于1978年初次提出并对其展开研究以来,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更是在世界范围内频发,并对卷入欺凌事件的个体、学校及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研究人员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校园欺凌的研究中,使得该领域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化和细化。相应地,快速增长的发文量使得研究人员难以从宏观的角度全面了解国际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旨在对国际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帮助梳理校园欺凌研究的历史脉络,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新兴趋势,并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CSSCI以及CPCI-S,时间跨度为2000-2020,以“bullying at school*” OR “campus violence” OR “school violence” OR “school bullying” OR “violence in school*” OR “violence at school*” OR “bullying in school*” OR “violence in class*” OR “bullying in class*” OR “violence on campus*” OR “violence on school*” OR “bullying on campus*” OR “bullying on school*” OR “violence in campus*” OR “bullying of school*”为检索词进行topic检索,选择文献类型为"Review"及"Article",语种为"English"。总共检索到关于校园欺凌研究的文献2396篇,检索日期为2020年8月10日。每篇文献所下载的题录包括标题、作者、摘要、作者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等。所下载的文献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而这些文献的参考文献代表了研究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科学文献计量的方法,结合知识图谱来分析校园欺凌领域研究的相关信息。通过分析CiteSpace生成的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共现等图谱对校园欺凌研究在一定时间内的现状、热点及新兴趋势进行总结。

二、结果

(一)期刊分析

通过分析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导出的期刊发文数可知,共有969个期刊发表过有关校园欺凌的文章。其中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发文量最多,共51篇,占总发文量的2.129%。此外,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建立了期刊共被引图谱,以揭示该领域中影响力较高的高被引期刊。Aggressive Behavior是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847次),其次是Child Development(716次)。

(二)国家和机构分析

分析由Web of Science所导出的国家/地区发文数量可知,2000-2020年间美国为校园欺凌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发表有关SCI 900篇,占总发文数量的37.563%;西班牙以214篇的发文量位居第二。此外,本文使用Google Map呈现了相关领域论文的全球分布情况。由图1可知,从事校园欺凌研究的主要力量分布在北美与欧洲。

6153c48c3d8d4_html_757d9ba8e9a5dd8d.png

分析由Web of Science所导出的机构发文数量可得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38篇),其次为伊利诺伊大学(美国,33篇)、南加州大学(美国,33篇)。

(三)作者分析

分析由Web of Science所导出的高产作者发文量可知,校园欺凌研究中最高产的作者为Astor R A(40篇)。此外,本文还利用CiteSpace建立了作者共被引网络,以揭示在校园欺凌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作者。图中节点大小代表作者被引频次的高低。由图2可知,Olweus D,Smith P K,Rigby K和Salmivalli C是校园欺凌研究领域中被引用频次最多的4位高被引作者。

6153c48c3d8d4_html_54ffdad082205c5b.png

(四)关键词分析

为了揭示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使用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中检索出的近20年来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以筛选可揭示该领域前沿热点的高频关键词。图3中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在该领域研究论文中出现频次(Co-occurrence Frequency,CF),节点越大,该节点所代表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就越高,那么它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也就越高。而具有高度中介中心性(Betweeness Centrality,BC)的节点被视为连接两个分离节点群之间的桥梁,其有利于该领域信息的交流。因此,同时拥有较高出现频次及中介中心性的节点被认为是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热点。[1]如表1所示,本文依据出现频次(CF)×中介中心性(BC)对节点的重要性进行排序。[2-3]由关键词分析可知,目前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关于青少年阶段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及同伴侵害的研究。

此外,CitesSpace还被用来探索突发关键词,及其突发强度和突发历史,表2呈现了突发强度排名前十的关键词。突发历史较近的关键词可被视为新兴趋势,因为突发强度高的关键词代表研究者在某时间段内对某领域的研究兴趣快速增加。由表2可知,从2016年开始突发的关键词“meta-analysis”至今仍被研究者高度关注。因而可初步推断,元分析是校园欺凌领域研究的新兴趋势。

6153c48c3d8d4_html_f632d28537ddfa4e.png

(五)参考文献分析

本文对国际校园欺凌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以揭示该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参考文献。图4中节点大小代表该文献被引用的频次(Citation Frequency,CF),具有紫色圆环的节点代表该文献具有一定中介中心性,同时具有高被引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的节点就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2]

本文将被引频次(CF)与中介中心性值(BC)相乘,排序后得到对校园欺凌研究领域有高影响力的文献。[2-3]如表1所示,发现CF×BC值排名前十的论文从各个方面对校园欺凌进行了研究,其中4篇文献探究了受众为青少年的校园欺凌事件,3篇文献关注点聚焦在同伴侵害上,这与前文中高频关键词“adolescent”、“peer victimization”对应。因此,从高频关键词和高被引参考文献两个分析角度进一步有力证实目前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关于青少年阶段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以及关于同伴侵害的研究。

CiteSpace还被用于探索突发参考文献及其突发历史和突发强度,表2列出突发强度排名前十的参考文献。突发历史较近的参考文献可作为判定新兴趋势的标准,因为具有强烈突发的参考文献代表研究者在某时间段内对该文献研究内容的兴趣急剧增加。[3]这四篇于最近有高强度突发的参考文献中,有两篇运用了元分析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与近期具有高突发强度的关键词“meta-analysis”相对应,进一步可确定该领域新兴趋势为元分析。

6153c48c3d8d4_html_f24e839cdfebcfb4.png

6153c48c3d8d4_html_1f42d06a1d27ebf6.png

6153c48c3d8d4_html_4a5737e46338ce8e.png

  1. 讨论

(一)研究热点

1.同伴侵害

本文以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分析为切入视角,揭示了国际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热点,发现校园欺凌中同伴侵害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同伴侵害指儿童受到来自同伴的身体、言语等方面的欺凌经历。[4]对于这一欺凌行为,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展开研究。Stapinski等[5]发现同伴侵害会对欺凌受害者造成长期性影响,可能导致其在未来产生心理适应不良等问题。国外关于同伴侵害的研究聚焦于校园欺凌造成的心理问题等方面,而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稍晚,但也在其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如纪林芹等[6]认为校园环境中持续性的同伴侵害会让学生产生抑郁、自卑等内部情绪适应问题,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如攻击、违纪等外化症状。

目前,国内外从概念、类型等方面对同伴侵害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是对这一现象的干预对策研究却不够深入。研究者普遍关注对欺凌者行为的干预,却较少关注对欺凌受害者行为的干预,青少年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应对同伴侵害的措施。趋近和回避是应对同伴侵害的两种基本模式,“趋近”指求助他人或主动解决,“回避”则指逃避、退缩。林丽玲等[7]发现同伴侵害所引发的消极情绪会促使受侵害者更多选择回避,而非趋近型策略。回避策略的选择却易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对欺凌受害者自身应对策略的干预。

2.青少年阶段校园欺凌现象

校园欺凌高发于青少年阶段,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智未完全成熟,各方面认知不清晰,易采取极端方式处理问题。正如前文所述,国内外研究者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对象多为青少年。TR Nansel[8]调查了美国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发现29.9%的青少年中度或频繁地参与了欺凌行为,六至八年级学生的欺凌行为发生频率高于九、十年级学生。李爱[9]发现中国初中生也常以欺凌等方式将自我不满发泄至他人身上。

纵观以往关于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多从被欺凌者的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展开研究,部分聚焦于校园欺凌对青少年心理内外向性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校园欺凌相关关系的探究。研究者更关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直接相关者,即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特征、心理影响等方面,而较少涉及对旁观者的研究。研究表明,87%校园欺凌的发生现场都存在旁观者,金绪泽根据Salmivalli团队的研究将校园欺凌中的青少年旁观者分为:保护者、欺凌助推者和局外人。

[10]引导旁观者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可一定程度上缓和校园欺凌问题。未来关于青少年阶段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可扩展至对旁观者心理机制的归因探析,并探究对旁观者的干预策略,以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

(二)新兴趋势

由突发关键词及突发参考文献分析可知,元分析(meta-analysis)是目前国际校园欺凌领域的新兴趋势。“元分析”指的是用统计学方法对过去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文献综合方法。[11]较之传统的文献研究法,元分析以更为系统、客观的方法处理数据。国外已将此研究方法广泛运用于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国外研究者Cook等[12]对1970至2006年间研究校园欺凌可能发生的条件和造成的后果的文献进行元分析,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国内学者如赵陵波等[13]对43个校园欺凌的干预研究进行元分析,以探究干预措施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元分析已成为校园欺凌领域普遍使用的研究技术。

元分析是较之传统文献综述法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元分析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者运用元分析在整合过去的研究分析中易发生主观误差。夏凌翔概括了元分析易发生的三种偏倚:汇集偏倚、选择偏倚和研究内偏倚。“汇集偏倚”指收集文献时漏检、误检等问题,“选择偏倚”指在汇集资料时选择研究对象的主观偏差,“研究内偏倚”指因研究评价不当存在的误差。[14]研究者在运用此分析技术时仍需注意相关问题,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国内校园欺凌研究仍较少运用元分析,未来可更多关注此方法。

  1. 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际校园欺凌领域研究热点的分析,发现目前已有研究在同伴侵害、青少年阶段校园欺凌现象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不足。研究者还需加强对欺凌受害者的行为研究,展开对青少年校园欺凌旁观者心理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此外,本文通过对国际校园欺凌领域新兴趋势的探究发现国外研究者已将元分析广泛应用于该领域,而国内运用这一研究方法的仍较少,研究者需注意元分析自身易发生偏倚的固有缺陷,充分发挥元分析的优势。


References(参考文献):

[1]Jun Sung Hong, Dorothy L. Espelage.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bullying and peer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An ecological system analysi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12, 17(4): 311-322.

[2]吴春笃,戴竞,阿琼,陈诗龙,解清杰. 酸雨的研究现状及新兴趋式的可视化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19(01): 344-353.

[3]周君立,吴春笃,戴竞,阿琼,孟庆曦,解清杰. 分子筛的研究现状及新兴趋势的可视化[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39(04):720-727.

[4]郭海英,陈丽华,叶枝,潘瑾,林丹华. 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学报,2017,49(03):336-348.

[5]Stapinski L A , Araya R , Heron J , et al. Peer victimiz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concurrent and prospective impact on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J]. Anxiety, Stress, & Coping, 2015, 28(1): 105-120.

[6]纪林芹,陈亮,徐夫真,赵守盈,张文新. 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J]. 心理学报,2011,43(10):1151-1162.

[7]林丽玲,刘俊升,周颖.儿童中期同伴侵害与自尊之关系:应对策略的中介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01):37-140.

[8]Nansel T R , Overpeck M , Pilla R S , et al.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J].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1, 285(16): 2094-2100.

[9]李爱. 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探析[J]. 教学与管理,2016(03):66-68.

[10]金绪泽,刘慧仿. 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角色差异及其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3):151-156.

[11]夏凌翔. 元分析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61-64.

[12]Cook, Clayton, R. Predictors of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J].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10, 25(2): 65-83.

[13]赵陵波,赖丽足,林羽中,赵春晓,任志洪. 校园反欺凌项目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元分析和GRADE证据质量[J].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2):2113-2128.

[14]夏凌翔. 元分析方法的几个基本问题[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34-38.


作者简介:汪艾琪(1997.06)女,江苏扬州人,汉族,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