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0
/ 2

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以古诗文教学为例

崔璐璐

四川省成都市西北中学 610041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为进一步探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策略,结合教学实践,本文聚焦古诗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对教学目标及实施路径进行阐述。

【关键字】 思辨性阅读 古诗文教学 实践

当前语文教学虽已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给予了较多关注,但是对于古诗文教学而言,在文言基础知识上耗费精力较多,重复性学习任务设置繁琐,不少古诗文教学仍停留在文言层面,在文学、文化、思维培养层面的延展存在欠缺。因而,古诗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

一、古诗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目标

古诗文思辨性阅读首先需要阅读者切实读懂文意,进而共鸣、生发,以期在此基础上获得精神满足的体验。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帮助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优秀教学资源。因其年代久远,传承过程中史实的考证、思想观点的交锋、史论文章的更新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的优秀素材。

由此,我们即可明确,真正“读懂”古诗文,需要加强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需要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而发展这些能力,又恰恰是通过古诗文思辨性阅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途径。

  1. 古诗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寻根务本,理清思辨逻辑

古诗文阅读教学首先必须回到对文本准确解读的要求上来,找寻文本中的逻辑联系和情理投射,兼顾“情与理”,再对文本进行反思求索。在这一过程反复体会,思维的能力和共情的能力实现提升。因而,古诗文思辨性阅读首要是要尊重文本。读者在走近文本时,应当先立足作者和他的陈述,文本的深意随着作者的笔触所及渐渐揭开庐山面目。在这个过程中,随喜则喜,遇悲则悲,是最自然最直接的状态。完成初读后的回味,是思考真正的开始。这时的探究思考,是源于文本内在逻辑的,实证、推理在此时集中被运用。紧贴文本,避免夸大和偏颇,同时结合逻辑情理推敲,才能更好的提高理解和分析的准确度。

  1. 旁稽博采,挖掘思辨内涵

首先,维度提升,确立文本定位。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教材内选编的经典篇目文学价值毋庸置疑,其承载的古今一脉相承的价值观念,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所在。古诗文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应该是围绕文言——文学——文化维度依次提升的实践过程开展的,因而古诗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也应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当然这三方面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自然融合。我们可以试做整合,举例如下:

题材分类

篇目名称

文学”

维度达成

文化”

维度达成

思辨价值

要素

思辨结果

生成

说理议论

《劝学》、《师说》、《过秦论》、《六国论》、

《谏太宗十思疏》、

《谏逐客书》、

《答司马谏议书》

基于政治、历史背景的道理、哲理阐发。

治国理念、治国策略、哲学智慧。

鞭辟入里、生动周全的思考与表达。

心怀天下的情怀;有理有据阐述观点。

将古诗文中的思辨性内容序列化,打通教材壁垒,将选篇按照一定要素重新梳理体系,来达到更有针对性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同时,深入挖掘古诗文篇目的多维价值,引领学生开展循序渐进的思辨性能力培养。

第二,知识互证,准确解读文本。在古诗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文本深入、精确的解析离不开广阔视域和丰富知识积累下的审视,因而丰富的延展性内容,常常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互证,进而实现准确解读。立足文本内容,在一些关键节点处,或探究深挖,或纵展视野,以更快更好地捕捉信息、对比求证。

以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中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为例,这篇东晋时期的雅集之序,除了讲述当时曲水流觞的快意自足之外,更蕴涵着王羲之关于生命有限、世界流转、内心追寻不得满足的深沉嗟叹。准确解读文本,必然需要关注到魏晋时期士人的特殊心态。罗宗强先生曾对这种士人心态的具体呈现作了明晰的阐释:“王羲之对山水之美,有一种明快又极富情韵的感受力。……你的生命便与宇宙万物相通,便会从中体认到生的讯息,生的欢乐。”随之而来的,便是回溯到清醒的现实生活中对生命匆匆而过的痛苦体认。因而后文中“痛与悲”便找到了顺当的出口。

教学需要时,将这样的内容作为备课中的探究拓展,与学生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他们对古人心绪的共鸣和人生意义的反思是较为合理的做法。这样的补充,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疑虑,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致,实现知识互证,以准确解读文本。

(三)融会贯通,提升思辨高度

这里的“融会”与“贯通”,是基于古诗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借鉴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群文阅读是师生立足一个核心议题选择一组文本,而后师生围绕核心议题进行文本阅读和集体再建构,最终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其打破常规和延展丰富的特性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更加灵动在实践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也可推广应用于古诗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要让阅读有深度,拓展有广度,联系教学实践的过程与目标,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可以覆盖传记史料、经典诗歌、文艺评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能够围绕核心议题,有效地构建起阅读和表达的场域。课后适时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可以是对群文阅读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读得丰富、写得深刻,在此基础上的“融会”方能实现“贯通”,进而使得古诗文群文阅读“形”“神”兼具。

三、小结

通过古诗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全局观念,真正深化对碎片化知识的整合梳理,提升思维效能,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最朴素的必经之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必须在革新的学习路径下更有效的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转型。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明晰目标、理清逻辑、挖掘内涵、提升高度,古诗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

[2] 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M]. 学林出版社,余党绪,2017

[3] 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教育出版社,余党绪,2019


616f7545abcee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