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活动游戏化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1
/ 2

幼儿数学活动游戏化的探索

刘盼盼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鑫飞幼儿园 邮编 033300

摘要:幼儿年龄较小,其身体发育、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仅拥有相对简单的思维模式,无法有效理解逻辑性、抽象性的事物;这也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遇到一定困难。为调动幼儿注意力,幼儿教师可引入生动、趣味的游戏元素,探索数学活动的游戏化策略。本文将简要分析幼儿阶段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基本原则,研究幼儿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游戏化;数学活动;幼儿教育

数学活动游戏化是指,依托游戏形式传递数学知识,将趣味、生动的游戏元素融入到班级活动,帮助幼儿吸纳数学知识。游戏化方法可调动幼儿的兴趣,辅助幼儿理解抽象性的数学知识,以践行寓教于乐理念,基于此,围绕幼儿数学活动游戏化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1.幼儿阶段数学活动游戏化基本原则

为促进幼儿各项教学活动的游戏化发展,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 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幼儿教师应立足于幼儿心理特征,尊重其认知能力与心理发展水平,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使其契合幼儿的发展需求。通过将游戏活动与幼儿偏爱的元素相融合,培养幼儿对各类知识的探索兴趣、探究精神,调动其积极性。同时,恰当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展示幼儿的多项素养,提高其情感体验。

  2. 明确教学目标,在游戏活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确立教学目标,结合幼儿学习特征,优化游戏设计,便于幼儿快速掌握并理解游戏的关键环节。在设计游戏环节时,为调动其学习兴趣,幼儿教师应尽可能设计简洁的游戏步骤,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引导其吸纳更多的知识点。例如,游戏活动与数学知识的融合,可引导幼儿透过游戏活动培养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全方位地强化幼儿综合素养。

第三,把控游戏时间,在对游戏活动进行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强化游戏活动的合理性,细心观察幼儿的活动特征,把控整体的教学节奏与游戏时间。比如,针对小班幼儿,可设置15-20分钟的集体活动时间;针对中班幼儿,可设置20-25分钟的集体活动时间;对于大班幼儿,可设置25-30分钟的集体活动时间。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应尽可能保持幼儿兴趣,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为其后续的生活学习打好基础。基于上述背景,教师应结合教学理论、教学节奏,为幼儿营造舒适、合理的游戏氛围,引导幼儿在学习中思考,在玩耍中学习,持续积累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

2.幼儿数学活动游戏化具体实施策略

2.1设计极具趣味性的游戏活动

幼儿年龄较小,其对于周边新鲜事物极易产生浓郁好奇心。由于幼儿不具备成熟的身心特征,难以长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师可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需求。例如,部分幼儿对于数学活动具有抵触心理,其核心原因在于,数学活动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且不利于幼儿快速理解。基于此,在设计数学游戏活动时,教师可引入趣味元素,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经典动画元素。同时,幼儿教师可结合卡通人物为学生制作教学卡片,将数字书写在卡片后方,方便幼儿挑选动漫人物角色并排列动漫人物。上述活动形式可调动幼儿的兴趣,强化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快速引领学生融入游戏活动场景中,便于其透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吸纳数学知识,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选取针对性的游戏活动内容

数学游戏活动可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给幼儿,让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并动手操作,使其能够逐渐锻炼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思维。鉴于此,幼儿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积累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经验。在对游戏活动进行设计时,幼儿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强化游戏活动的针对性。幼儿教师应全面了解幼儿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将班内幼儿划分为不同群体,为不同群体的幼儿设置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例如,在围绕“寻找数字朋友”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可引入卡片设计游戏教学活动,带领幼儿认识数字并从数字中找寻规律。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配备差异较小的数字卡片,简化寻找过程;对于部分认识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提供差异较大的数字卡片,加大游戏难度,发展幼儿数学思维。上述针对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可从不同维度发散幼儿思维,强化其数学素养,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2.3保障游戏活动的可操作性

幼儿思维普遍正处在关键的启蒙阶段,其抽象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仍处于提升阶段,这也使得其不具有较强的概括分析能力,无法有效吸纳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幼儿教师应结合客观发展规律,将适宜的游戏材料提供给幼儿,便于其融入学习活动中,强化游戏活动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若在围绕“比一比算一算”设计游戏活动时,幼儿教师可将卡通图片、纸币提供给幼儿,让幼儿结合动物大小将数字书写的卡片上。若动物体型较大,则书写较大数字;若动物体型较小,则书写较小的数字。通过比对动物大小与数字大小,使幼儿能够初步认知动物,强化其对数字的感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尽可能选取容易的游戏材料,方便幼儿学习与操作。

2.4引入多元的游戏形式

在幼儿教育阶段,游戏活动的种类较多。在设计游戏环节时,幼儿教师可结合班内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引入多样性的游戏活动;由教师引入情节的游戏,将智力元素、反应能力元素融入其中,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拓展游戏形式。同时,教师不可引入过于新奇、复杂的游戏活动,而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准与可操作能力。在设计游戏情节时,应优选趣味简单的元素,确保游戏情节可调动幼儿注意力,使其可准确掌握游戏活动的步骤。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推动其观察能力、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比如,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可建立“大脸猫爱吃鱼”游戏情景,分别让幼儿扮演主人与大脸猫,教授如何公平分配六条小鱼。在游戏活动进程中,幼儿教师应密切注视各角色行为,观察幼儿思维过程,及时解决幼儿的困惑,给予幼儿针对性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还可引入卡片、玩具等教学辅助工具,结合教学情境,尝试向幼儿讲解数量等分概念。简而言之,通过丰富游戏种类,拓展幼儿视野,可满足幼儿兴趣,调动其活动参与度。

结束语: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应深刻认知游戏化对于幼儿数学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设计极具趣味性的游戏活动,选取针对性的游戏活动内容,保障游戏活动的可操作性,引入多元的游戏形式,有助于增强数学活动游戏效果,提高幼儿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莉.论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体现[J].家长,2019(30):132.

[2]朱阓吕.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19(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