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分型及中医证候的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分型及中医证候的分析研究

申弘道

江苏省泗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2237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病况的临床分型和中医证候表现分析。方法:实验起止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7月,就此阶段挑选需在我院接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患者共计100名。将对象按照病理状况得出中医辨证结果,以临床分型为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在统计中发现分型脾肾两虚证对象40例、气阴两虚证对象15例、肝火旺盛证对象30例、气滞痰凝证对象8例、心肝阴虚征对象7例。此些分型症状者的证候表现中颈前肿大、食欲减弱、心悸发慌、减轻体重指标间差异性明显,可作为证候条件分析。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的临床机体病理表现明显,可以通过疾病的临床分型结果从而辩证治疗,中医证候的结果可作为对症治疗开展基础,故而临床研究价值高。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分型;中医证候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是由垂体问题、甲状腺的高级结构和肿瘤体的生长引起的,会驱使甲状腺做更多的工作,从而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随着临床对此疾病的研究深入,逐渐发现祖国医学内容也能适应于此疾病的分析,而中医证候、分型研究对后续治疗也至关重要,故而拓展研究宽度也非常重要[1]。基于此,本文章调取100份资料作为基础,证候和分型结果可见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7月来我院诊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00例,对象参与临床研究前已经签署相关同意书,并按照统计需求治疗检查依从性很高。100例对象统计可见: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23~53岁,平均年龄(38.52±7.15)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1.72±0.55)年。对象症状经诊断患者病况满足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中对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描述标准,实验内容已经通过伦理委员会的筛查,甲亢患者病况符合中医证候判断标准。且已经排除无法沟通者、精神障碍者、患有基础内分泌代谢障碍者、存在甲亢危象症状。

1.2方法

所有对象均在本院中完成基本检查、病理分析、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等措施,通过整理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各项检查项目,核对患者的健康资料和就诊电子病历。建立在线、离线文档和EXCEL表格对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分型进行总结,并由此细划分临床症状,最后统计出不同分型的证候表现。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纳进患者进行甲亢临床分型,并借此得出证候表现利于后续临床治疗。

1.4统计

使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以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的临床分型

100例甲亢患者中病症分型发现:脾肾两虚证对象40例(40.0%)、气阴两虚证对象15例(15.0%)、肝火旺盛证对象30例(30.0%)、气滞痰凝证对象8例(8.0%)、心肝阴虚征对象7例(7.0%)。

2.2不同分型状况的中医证候表现

可见于下表1,颈前肿大、食欲减弱、心悸发慌、减轻体重指标间差异性明显。

1 不同分型状况的中医证候表现比对(n=100)

组别


颈前肿大

食欲减弱

心悸发慌

减轻体重

脾肾两虚

40

26

31

21

22

气阴两虚

15

10

11

8

5

肝火旺盛

30

23

18

7

15

气滞痰凝

8

5

3

4

4

心肝阴虚

7

5

5

2

4


3.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又称“甲亢”,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临床常见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或因甲状腺激素(T3、T4)在血液中水平增高所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系统的一系列高代谢症候群以及高兴奋症状和眼部症状。此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中青年女性,若患者治疗方法不合理或治疗不及时则会引发多种不良临床表现,所以及时分析出疾病性质,并整理中医证候结果有利于后续治疗的开展[2]

本次研究中,得出甲亢临床分型有脾肾两虚证对象40例、气阴两虚证对象15例、肝火旺盛证对象30例、气滞痰凝证对象8例、心肝阴虚征对象7例。此些分型症状者的证候表现中颈前肿大、食欲减弱、心悸发慌、减轻体重指标对比明显。

综上所述,脾肾两虚证、肝火旺盛证为甲亢主要分型,且证候结果表述清晰,可为后续治疗提供资料支持。

参考文献:

[1]雷雯,张家林,季艳丹,等. 柴胡疏肝散联合甲巯咪唑治疗肝郁气滞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0,20(8):917-919,924.

[2]周慧萍,余泳,杨杏华. 加味当归六黄汤联合PTU治疗阴虚火旺型甲亢的疗效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5):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