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5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策略研究

张萌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新发学校(北华大学 2018级硕士研究生) 吉林省白城市 137206

【摘要】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初中生不仅是未来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生态文明的主要传播者。对于中学生而言更是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没有真正形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素质和未来的环境治理能力就显得迫在眉睫。

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教育就越来越受到学校乃至整个学界的关注和重视。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德育的主要课程,该课程的性质和教育目标决定了其理应承担起对初中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先进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文明;渗透探究

一、前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核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素材,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与全面挖掘,并将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视为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以此来引导更多初中生真正能够从心理上爱护、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珍惜资源的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意

(一)理论意义

对于初中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有其自身固有的性质和学科特点,是实施生 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学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并且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和政策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深入挖掘。把教材中蕴藏着诸多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内容,如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珍爱生命等等。教师应从不同层面加强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将这些素材深刻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增强其生态保护意识。

(二)实践意义

对于初中生来讲,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快速变化发展阶段,人格、世界观的成熟发展都集中在这一阶段。虽然初中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意识、能力与道德理念,但大多数都缺乏环保意识,乱丢垃圾、浪费水电等不文明行为频频出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一)科学引用特色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生态意识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切入点。对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积极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趣味性的不断增强,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引导更多学生加强对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与向往。

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观教育,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科学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在设计组织“学会消费”方面的教学活动时,我准确把握住了设计、发挥空间,结合当前一些学生存在的盲目消费、高档攀比消费等不理智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仅要注重学生绿色消费理念的培养,还要将这种观念逐渐上升到可持续发展层面,以此来促进学生理论认识的全面提升。再者,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游戏、辩论会等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应对全球性问题”这节课时,我利用课件把全球突出的自然环境问题给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感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通过教学情境的恰当创设,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强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引导其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二)完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营造人文生态教学环境

生态文明教育强调要重视、加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注重德育渗透方式的恰当引用,突破传统授课理念与模式的种种束缚,通过各方面的潜移默化来让更多学生从内心接受生态文明理念。为此,教师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而将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探究性课题,让学生自主推荐选题,然后以小组形式来进行研究讨论。比如,在开展关于“感受法律的尊严”的教学活动时,我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我以秦岭1194栋违建别墅被整治为例,先进行非法占用和破坏资源知识的展示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就“秦岭违建”作出批示整顿的新闻作为讨论的议题。通过引用这种学生身边的热点新闻,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发表其观点,参与各项讨论。这种开放性的小组讨论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积极主动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认识创造良好条件,而且能够引发不同观点的碰撞、证明,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且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当学生的新观念、原有认知结构产生冲突时,不仅会在认识上产生飞跃,其思维模式的灵活转换也能够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渗透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在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创建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科学引导。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电子大屏幕、墙壁文化等一系列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行为,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使其形成一种文明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教育成果。

(三)强化体验性生态观教育,科学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在教学中要不断完善体验式教育,将体验式恰当渗透到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自由空间,让学生真正融入各项活动情境当中,全面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不断强化其自主体验。这种思想情感体验不仅有助于坚定生态信念的树立,也有助于生态道德品质的培养,进而逐渐外化成一系列生态行为,形成科学的生态观。

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态观教育情境,在讲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容时,我带领学生到我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海湿地进行参观,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之美。在学生获得丰富体验之后,教师应准确把握时机,加强引导,准确把握针对性的切入点,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体验感悟,促进其价值理念的不断增强与完善,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家乡提供有力支持。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引导学生围绕“公筷使用”“垃圾分类”我们身边的生活文明主题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独立自主探究的机会,能够懂得从不同层面来发现、解决各类问题。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够获得更真切的感受,加强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现实状况。这种现实教育能够给学生的思想、内心带来重要影响,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全面增强,能够将思想认识真正落实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践行当中,并积极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当中,懂得主动承担公民义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有效实施这种体验模式的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为学生自我生成与内化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学生内化生态文明认识。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整合现有资源,结合具体情况,引用更新颖科学且适合的策略方法来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创造良好条件,并有效丰富道德与法治的授课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亲近自然,增强实践体验,为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天保.新教材下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法制意识教育实施[J].教育科学,2017(11):1.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J] . 高雯婷 . 教育界 . 2019,第001期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J] . 沈伟杰 . 考试周刊 . 2019,第042期

[4]王栋.如何促进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N].发展导报,2017-07-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