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措施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措施探析

李锋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移民小学 河南 南阳 474420

摘要:本文通过多次阅读、做标记、找关键词、转换角度等几方面阐述了理解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措施。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就是对书中概念、公式、应用题、数量关系等知识体系的理解。学生通过对题目的理解,通过思维与想象,再经过教师帮助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小学数学;理解能力;实施措施

前言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都在不断地深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也成为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数学是最需要发散思维、理解能力的学科。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加强学生认真阅读的能力,有待于教师进行探究。

一、多次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数学的学习中理解能力提升就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多样性,从而吸引学生思考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初步阅读,了解题目中的意义[1]。再次阅读理解题目的内容,培养学生多次阅读、仔细阅读、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的同时,要先范读和领读,培养学生耐心读题、不丢字、不漏字的读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应用题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多次反复的读题,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培养阅读能力。

二、做好标记、寻找计算技巧,使计算更准确

小学生正处在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参与讨论研究,通过一些逻辑分析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首先,在多位数的运算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找到简便快捷的运算技巧,使学生的运算更准确。可以按照小中大组进行计算,1、2、3为小组,4、5、6为中组,7、8、9为大组,例如231×79

1.在被乘数个位数字1的下一位减去补数一次,得23-079

2.在被乘数十位3的下位减去补数三次,得2-2449

3.在被乘数百位2的下位减去补数两次,得18249

其次,数学学习中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做标记,和语文阅读做标记一样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是有些小,所以会马虎。学习“数角”这一课时时,学生经常会有漏数、忘数的情况,数角时教师应当提醒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对数过的角做标记,这样就会减少漏数的情况。

教师通过一些办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增强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会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也是从侧面帮助学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三、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准确理解题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对数学术语的理解能力,语言文字是学习过程中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过程中的拦路虎。因此,认真阅读,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当学生遇到“行程问题”中,“相向而行”和“相背而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到“相向”和“相背”两个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向”和“背”含义,从而准确理解题意。如:小明家养了10只白兔,5只灰兔,小红家养了3只白兔,6只黑兔,小明家的白兔比小红家的多几只?对于这道题,有一些同学会弄混淆,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题中“10只白兔”和“3只白兔”这两组关键词,联系问题,使问题简单明朗,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对事物提出质疑。教师在解决质疑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找到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并对其进行理解与分析,这样可以增加学生查阅数学资料的积极性,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对题目转换角度,找到对应关系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理解的更透彻,这样学生根据题目中所给的已知信息,找到找到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已知条件,研究出新的数量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使用多种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可以利用加减乘除等运算关系,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换,也可以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条件转换,这样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例如:计划在一座山上植松树和杨树共200公顷,植树面积比是3:2,两种树木各播种多少公顷?这道题中有一个数量关系是:松树的面积+杨树的面积=200,数量关系是:200-松树的面积=杨树的面积;200-杨树的面积=松树的面积。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植树面积比是3:2,即松树面积与杨树面积比是3:2,也可以说是

①杨树面积:松树面积是2:3

②松树面积是杨树面积的2/3

③杨树面积是松树面积的3/2

④松树面积是3份,杨树面积是2份,共5份

五、多元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存在,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贴切,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的经验,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来说,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家中常用物品。例如,学习钟表这一课,可让学生把家里常用的小闹钟带进课堂,亲身体会时针、分针、秒针的旋转,更好的理解小时和分钟之间的等量关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多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多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去理解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巩固。

总结

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语文的教学中,数学的学习中也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理解能力,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把新学习的知识充实或者扩大,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观察与理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找到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同学之间交流和讨论,根据生活中所见到现象,去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对数学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少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亚太教育,2019(11):114.

[2]陈红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115.

[3]吴国运.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提高的实践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