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拓展小学科学教育的新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2

探索拓展小学科学教育的新途径

肖付梅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桃花坪街道梨子园实验学校 湖南 隆回 422200

摘要: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价值理念,将科学教育与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走出课堂,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将科学知识转移到生活中,将教育场所从教室转移到生活中,并以实践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让科学课成为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挖掘潜能的基础核心课程。

关键词:走出课堂、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科学知识转移到生活中

一、走出课堂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是一致的。这门学科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都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科学教育在教育场地的选择上也更具有灵活性。例如:我们学校开设的科技社团活动就是一种走出课堂的课外实践活动。学校结合隆回滩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展滩头年画,古法造纸,剪纸艺术等现场观摩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合理的科学方法,进行实践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科学的空间没有局限性,无论是封闭的实验室、辽阔的大自然、还是设备齐全的工厂等都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虽然课堂教学是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根据小学课程的特点走出课堂,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传统工艺,要比在课堂上的纯文字讲解更加生动、真实、有效。

二、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

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强调个性、能力、情感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不同年级段的知识目标中提出:低年级段的技术与工程方面, 要求学生能知道简单工具的作用与使用, 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我们可相应地开设以下活动:

1.开设相应的兴趣课, 如剪纸 (剪刀的使用) 、拆装螺丝 (螺丝刀、老虎钳的使用) 、多米诺骨牌训练等。

2.素养比赛内容可以设为树叶贴画、塑造动物模型等。此类活动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能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素养。如剪纸活动的图案设计离不开美学, 而将美学融入到生活中, 则需要一定的技术。从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 自然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融入到平时的学习中, 而不是毫无目的、没有要求地完成任务。

3.在科技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 共同完成一项操作, 来促使孩子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极合作, 学会沟通。比如撕纸条和剪纸环比赛, 在规定时间内, 将同样大小的纸制成长条和圆环, 最终比纸条的长度和纸环的大小。

中高年级阶段知识目标中提出:知道设计的一系列步骤,完成一项设计需要分工与合作,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科学态度目标中提出要乐于尝试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体会创新乐趣, 能进行多人合作的长周期探究学习。

1.在兴趣课的安排中可以开展船模、车模、航模、观星等内容, 分小组进行活动。让学生通过模型活动,不仅仅对组成物体的不同部件有所了解,还要学会对比,在不同的要求下,会改进组装方案,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

2.科技活动中安排集体项目, 如传送星球、饮料瓶搭高塔等项目。不仅考验个人能力,还体现合作的精神。从传送轨道的设计、传接方式以及传送队伍的顺序, 都能考验孩子们的多方面能力。

3.素养活动内容则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如小动物标本制作、叶脉标签制作、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通过实践能形成保护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高尚情操。

三、让科学知识转移到生活中

将教育场所从教室转移到生活中,并以实践活动作为主要载体,在内容上尽可能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锻炼学生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本研究进行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使用的教材出版于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在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材中第一单元—植物;第二单元—动物;第三单元—我们身边的材料;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在三年级下册的《科学》课中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二单元—动物的生殖周期;第三单元—温度和水的变化;第四单元—磁铁。

从教材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科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内容也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观察到的,有亲身体验的事物。

2、在心理发展特点上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方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随着课程的深入将会学到更加细化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不是枯燥乏味的,不是抽象难以理解的,而是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家长也会告诉孩子我们每天所吃的很多蔬菜也是这样生长的,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存在。

3、科学教育课外拓展的实践性。小学三年《科学》教材中涉及到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殖周期,磁铁,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些都是和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大自然的伙伴们”,小学生对这些熟悉的小伙伴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如:在对植物的根、茎、叶认识以后,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小学生亲手在实验田里种下一颗种子,观察种子从发芽、开花、结果这样一个长期的生长过程,在此观察过程中,让小学生写下观察报告,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直至植物完成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又如:《磁铁我们身边的材料》(1)、我们知道的磁铁;(2)、磁铁的磁性;(3)、磁铁的两极;(4)、磁极的相互作用;(5)、磁力的大小会变化吗;(6)、指南针;(7)、做一个指南针。从上述步骤中,可以看出科学教育课程在设置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科学课更加具有趣味性。在制作指南针的过程中学生几人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发现磁力现象,感受磁铁的磁性,完成指南针的制作。科学教育的有趣性不仅使小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情感上也激发了小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在态度上,培养了学生细心、耐心的科学探究态度;在价值观上,树立了正确的科学研究品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研意志力。科学教育的趣味性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认真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素养,促使学生去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揭示科学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价值理念,将科学教育与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科学教育不是把每个学生都打造成精英,不能把竞争和成功视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成长,如何理解他们视觉中的科学,这样才能把科学课程落到实处。这样的科学课才能成为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习习惯,挖掘潜能的基础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