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史,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渗透数学史,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孙辉

河南省漯河市 漯河市第二初级中学 462000

摘要:数学之所以自成一套知识体系,原因在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形成、演变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说,这门学科凝聚了诸多数学名家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这些精彩的数学经典故事,通过代代传承,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基于此,下文将对数学史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展开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史;教学策略


1 数学史概述

每门学科都有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科也不例外。通俗来说,数学史就是数学的发展历史。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如每个数学概念的定义表述都是十分明确和精准的,这也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数学史不仅包括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思想、解题方法等的产生、演变过程,还包括数学家的一些研究经历和趣事等。数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及数学家发现某一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时产生的灵感等能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史的作用,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数学史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1 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无数经验证明,只有产生兴趣、产生动力,才能帮助学生培养更加坚固的数学学习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探索欲与求知欲。而在数学史学习中,学生既可以在一些历史命题学习中了解到当时时代背景、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生平轶事等,使学生在理性思维的数学学习中适当地融入感性思维内容,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与历史修养,这种教学意义无论是单一的数学教学还是历史教学,都是无可比拟的。而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难以激发内在动力,但是对历史人文资料却有着极其浓郁的兴趣。因此,数学史的融入与学习,恰恰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史中对数学的认识与理解更进一步,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思考,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即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是错误的或有偏差,也比他们不动脑筋,一直依靠教师的灌输来获得知识的效果好得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逻辑严密的特点,教材中的语言表述是精练简洁的,是相关研究者经过反复推敲总结出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数学史引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某个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具体来说,学习数学史可以使学生形成探索、研究的习惯,了解一个问题是如何经历产生到解决的过程,哪些思想、方法代表着该内容的进步。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思维是什么,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在不断学习、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3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策略

3.1 增加教学方式的多元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当中,一般教学方式不够多元化,教授模式只单纯地局限于书本讲授,模式化的教授让学生对初中数学的积极性减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性不断减弱。所以增加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与教学途径是数学史融入初中课堂的必要途径之一,可以吸引学生对初中数学课堂的兴趣与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数学课程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素养,有益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进一步构建。例如,教师在课堂中讲授“有理数乘法法则”时,教师先向学生解释乘法法则,把握运算顺序和注意符号。学生理解乘法法则后,教师将数学史的内容“负负得正”融入该课堂中,解说负数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由于在解方程组的消元过程中出现了“不够减”的情形,《九章算术》方程章给出正负数加减法运算法则——“正负术”,但乘除法则直到13世纪数学家朱世杰在《算学启蒙》中提出“明乘除法,同名相乘得正,异名相乘得负。”通过融入数学史,更有益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引起学生对数学更深的兴趣,活跃了课堂,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过程。

3.2 借助视频画面,讲述数学故事

初中数学涉及大量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如果教师沿用过去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极易对该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技术优势,将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与视频画面融合到一起,通过播放数学故事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为学生打造一个集互动、趣味于一身的高效课堂。教师在收集数学故事过程中,首先应当考虑故事的实用性与适用性,实用性是指选取的故事内容应当与本节课所讲述的内容息息相关,适用性是指数学故事应当满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观需求,确保故事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例,本单元知识点要求学生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当中横轴、纵轴、原点以及坐标的概念,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能够通过坐标系中的点确定横坐标与纵坐标,同时,根据横纵坐标能够准确找出点的位置。通常情况下,教师往往采取口述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板书画出坐标系,然后列举一些坐标点的实例开展教学活动,但是,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对枯燥的教学过程产生审美疲劳,时间一长,就会失去学习兴趣,而且知识的接受效果也差强人意。因此,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思路,首先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发现过程转变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学生将被快速带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

3.3 剖析史料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要使学生在解题时更加准确、快速,还应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解题。这就需要教师清晰地讲解数学概念,使学生在初步接触某板块的内容时就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该知识。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图。函数概念的概括性、抽象性较强,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使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而大量的习题训练又会使学生倍感枯燥。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数学史中涉及这部分内容的数学家有指向性地选择出来,为学生讲述他们与函数之间的故事,或是以时间顺序,或是以函数发展轨迹为线索,帮助学生梳理函数的知识框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 结束语

新课改后,我国的教学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将数学史与初中数学课堂融合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将数学史带入课堂中,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益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往后的各科学习打下一个优良的基础。对于教师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积极交流的契机,有益于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耀奎.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探索[J].新课程,2021(45):70.

[2]张红玉,董红霞.渗透数学史,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3):75-76.

[3]李万进.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