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实验情境教学的分组实验课堂模式的替代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对 于实验情境教学的分组实验课堂模式的 替代研究

姚嘉诚

广东省怀集中学 526400

摘要:最近学校实验课堂需求激增,学生无法及时安排分组课堂实验,遂研究一种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分组实验不足的教学方法。根据课堂的表现,探究其可行度。


关键字:实验教学,情境化教学


引言我们常说,物理是实验科学。在高中的物理学习中,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应用物理理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物理实验题目在高考中常年占有15分以上的比重。但是,物理的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很大的困难,在农村学校中,学校的实验教学条件不好,实验器材的不足,实验场地的缺乏,实验教师的缺少,导致实验的教学无法真正的保证质量与数量。在本次研究中,核心问题是为了寻找实验教学的替代方案,增强实验教学中的情景构建。寻找实验题的教学讲解中的一种替代方案。

  1. 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寻找可以弥补实验条件不足之下的可行替代方案,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实验过程进行情景化演示。多媒体情境演示,相比起实景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有情境详细,可重复性强,观察性优秀等特点。作为实验题目的情境化讲解,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实验过程中,通过对比三种不同的上课方式,对学生的实验知识能力以及实验题的解决能力进行对比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分别用分组实验法,多媒体展示法,以及课堂讲授法三种方法分别对3个平均分接近的班级进行差异性授课,然后让他们完成同一道实验题目,比对三种情况下的得分情况以及得分细节,获得三种不同模式的优势与问题。

  1. 研究过程

本文通过3个组别对于《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组别1为普通授课组,授课过程无演示实验,主要授课模式为板书讲解,授课内容包含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处理数据以及实验注意事项。

组别2为分组实验组,授课过程有教师演示实验,主要授课模式为先演示讲解,然后分组实验,最后进行分组总结。

组别3为多媒体演示组,授课过程为多媒体演示讲解,中间穿插小组讨论,配套课堂提问,搭建实验情境。最后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授课结束后,次日物理课让学生完成同一道《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练习题,统计其得分情况,进行研究对比。

  1. 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

在设计多媒体中,核心思想在于发挥学生的讨论探究能力来弥补操作流程的不足,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解决课堂上设计的问题,来达到补充实验情境的能力。

  1. 设问:上课开初,先提出两个问题,整节课围绕两个问题来构建整个实验场景。(1)我们要如何验证这个平行四边形定则。(2)实际上我们需要使用什么原理去进行实验?

  2. 构思:提出实验方法

61d5586dd17de_html_89a6638c1032fff7.png






  1. 设计:提出实验的核心思维与原理:力的等效替代

F1、F2 的共同作用效果应该与F'相同,如果两次拉伸都将橡皮筋拉到同一长度,代表两次作用的效果相同。即等效。

  1. 带着问题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

(1)细绳套有什么作用?

(2)怎么记录力的大小以及方向?

(3)如何保证两次拉伸橡皮筋都能拉到同一形变量?

(4)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值得注意,或者可以改进?

  1. 总结学生的实验流程,加以评讲。

(1)第一次拉橡皮筋:.固定橡皮筋,开始第一次拉伸橡皮筋,记录F1、F2的大小以及方向。并画出理论合力F。

提问:①:我应该如何记录F1、F2的大小以及方向?

②:为了保证第二次拉伸的形变量跟第一次一样,我需要做什么?

(2)开始第二次拉伸橡皮筋,记录实际合力F'的大小以及方向。然后将F与F'比较。

提问:①第二次拉伸必须要与第一次的形变量完全一致,为此我需要注意什么?

②在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二者完全重合吗?为什么?

  1. 模拟演示

  1. 在木板上铺上实验纸,并将橡皮筋的一头用钉子固定在O点。

  2. 然后在另一头的节点上绑上两根细绳套。并套上弹簧测力计。

  3. 同时拉扯两个弹簧测力计,让橡皮筋拉伸到一定长度记录节点位置为A,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绳的一端记录一个点。

  4. 选取合适的比例尺,做力的图示,并以此用平行四边行定则做出合理的图示。得到理论合理F。

  5. 重新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伸橡皮筋,把橡皮筋节点同样拉到A点,同样记录绳子位置与测力计大小,并做F'的力的图示。

  6. 比较发现,二者重叠程度非常的高。

  1. 总结回顾:

  1. 为什么需要绳套:因为需要记录力的方向

  2. 怎么保证形变量一致:第二次拉伸的时候,把节点拉到第一次时记录的A点处

  3. 为什么没有完全重叠:因为作图,测量都有误差。

  1. 课堂情况

在第一组中,课堂情况师生交流较少,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抄写笔记与完成例题。整体核心内容由教师讲述,学生讨论不积极。

在第二组中,由于实验由物理老师单人带队完成,实验过程中管理人员较少,课堂进入分组实验过程之后,变得比较混乱,但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实验,积极操作实验器材。

在第三组中,缺少实验器材,学生的积极程度没有第二组强烈,但讨论环节较多,学生的之间得到充分交流,课件动画详细写实,大部分学生课后表示能想象出实验情境。

  1. 练习情况:

课后要求统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题目:

例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

(1)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下列是某同学在做该实验的一些看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相应的字母)

A.拉橡皮筋的绳线要细长,实验中弹簧秤、橡皮筋、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B.拉橡皮筋结点到某一位置O时,拉力要适当大些,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C.拉橡皮筋结点到某一位置O时,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大小

D.实验中,橡皮筋应该与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E.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个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筋另一端拉到O点。

61d5586dd17de_html_291440b78682c8c8.png






  1. 实验中的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BOC为绳线,O为橡皮筋与绳线的结点,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图乙中的FF′ 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___(选填“F”或“F′ ”)

其统计练习结果如下:

组别

课堂方法

平均得分

第一空正确率

第二空正确率

第三空正确率

1

课堂讲授法

3.3/7

78%

43%

60%

2

分组实验法

5.7/7

85%

76%

87%

3

模拟演示法

4.9/7

87%

70%

93%

  1. 结论分析:

从练习的完成度来看,模拟演示与分组实验仍然存在差距,但差距并不大,在需要对实验情境有清晰认知的第二空,模拟演示仍有不错的表现,表示在模拟情境之下,学生对于实验流程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水平,而且在第三空中,因为模拟演示能够完美的展示出实验的情境,相比起分组实验所存在的实验失败的情况下,学生对于细节上的认知更为精确。

在课后的回访调查中,听课的老师表示,对于实验过程的观察十分清晰,能有效清楚的看出整个实验的流程与注意事项,相比起分组实验,课堂秩序更好。

  1. 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为为了寻求实验条件受限情况下的一种可行替代方法,模拟演示课堂,对于实验的讲授而且,的确是仍然不比分组实验实操课堂的,但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之下,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但在模拟演示的过程中,对于课件的动态展示要求较高,需要编辑教师拥有一定的多媒体课件编辑基础,所以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多媒体教学学习,提高教学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春梅. 中学物理实验情境教学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 陈岳平.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分组实验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20):3.

[3] 张后坡. 对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思考与探讨[J]. 中学物理, 2014, 32(4):2.

[4] 刘春梅. 中学物理实验情境教学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5] 张志成, 沈俊. 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创新浅论[J]. 数理化学习:高三, 20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