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学生的共情能力及培养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4
/ 2

初中阶段学生的共情能力及培养策略研究

司会娟 王媛媛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255100

摘要:在人类的社会交往能力中,共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对于初中生来说,共情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共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以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际、情绪感受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基于此,本文简单介绍了初中生共情能力的概念,并且对初中生共情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生;共情能力;培养策略

一、初中生的共情能力

初中生的共情能力指的是在与教师、家长和朋友相处的环节中,初中生能够理解和体会另一方的心理感受,并形成同样的心理情感体验的一种能力。共情能力是初中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支持体系,其具有异质性、正确性和趋同性等层面的特征,是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点体现,具有人际关系协调意义。共情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初中生构建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利用共情可以进入他人的内心深处,知道其真正看法,进而形成共鸣。比如学生和家长共情,意识到美好生活的弥足珍贵、家长无私的爱,从而亲子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慢慢削减芥蒂磨去代沟;学生和老师共情,感悟老师的辛劳,知道理解老师、关心老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共情,同时体会人生百态,情与情的沟通让他人觉得舒服,形成诉说冲动,构建友情的纽带。共情推动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人际交往关系因共情愈发牢固。此外,共情能力还在很大层面上提升了初中生利他行为产生的概率,进而塑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培养初中生共情能力的策略

1.教学改革促进初中生的共情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共情能力,首先需要老师改变教育理念,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关系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不轻易否定学生。在聆听的前提下,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回应,适当的表达对学生的关怀与理解,从而形成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并且在持续的互动中产生共情;其次需要改变的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借助不同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共情意识。

比如利用小组讨论,使小组成员在相互配合、共同分析和探讨的过程中形成友情,促进共情意识的形成;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为学生展示视频或者图片,使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感受,从而触发共情。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四人,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在规定的十五分钟里一起完成一幅画,要求各组成员每人在画上画一个场景或者一件事物,后面的组员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完善画作,所有成员的创作都需要是同一个主题。然后,小组内的学生各自分享自己的创作,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自己是如何理解前一位组员的作品的,理解对了吗,最后小组完成的这幅画协调吗?小组成员之间有没有形成一致的主题?利用这样的看似很不起眼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受对方的所思和所想。并将此当作一面镜子,从镜子中不但可以理解他人行为后面的原因,而且还能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学生的胸怀更加宽广,更具包容心。

3.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初中生的共情能力

社区实践活动能迅速提升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在零距离的实践活动中,初中生可以触及到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群体,各种人物角色,比课堂教学中的人物扮演愈发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性,效果更加明显。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非常容易使初中生感受到弱势人群的境遇,从而和被服务群体形成共情。

比如初中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去往敬老院关心空巢老人,在此过程中,初中生就会形成感同身受的体验,感悟她们的孤寂与悲伤;春节时,在动车站关心不识字的异地流动人口购买回程票,可以让初中生感受到她们回家的急切与兴奋;再有研学活动,研学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展示个人技能、培养交际意识的好机会,在这个环节当中可以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伴,彼此交流,这很大程度推动共情能力的提升。比如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开展一次红色之旅的活动,在红色研学的过程中,为实现有关教育目标,同学之间需要团结合作,在协作中不仅有个人技能的表现,也不可缺少团体间的沟通交流,伴随着活动的进行持续增强朋友之间的友情。与此同时,红色研学还能助推初中生与历史事件以及人物的共情,在了解了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以后,再结合彼时的时代背景,深切体会这些英雄人物舍生忘死的民族气节,切实培养初中生的爱国情怀。

4.教会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之间或者学生和老师之间,在所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人和人之间的分歧基本产生于交际失当或交流不足。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让学生懂得理解他人,有助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和全方位发展,更有助于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如果我们能顾及他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想法,然后用最平凡的语言,以及最真实的态度来呈现,如此就拥有了对他人看法的共情能力。

比如,老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关的应用场景,利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如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庭审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借助“现场访谈”、“法庭模拟”、“与法共行”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感受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产生共情。在法庭模拟环节中,学生有的成为了“代理人”、有的成为了“辩护人”、“审判员”、“审判长”等,在此过程中,正义获得了伸张,罪恶也得到了其应有的惩罚,真实的审判场景和程序使学生能够更加意识到法律的威严和不容侵犯,真实感受到法无禁忌。

结语: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互相沟通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不但有助于构建优良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稳定放松的氛围下学习,提升学业成绩;还有助于转化学生对学习的排斥心理,使学生逐渐对学习形成需求,塑造优良的学习气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所以,利用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建立文化共情思想意识,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快乐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林文毅.共情的性别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14,09:1423-1434.

[2]段志慧,石向实.初中生人际关系干预与调查研究[J].健康研究,2013,01:65-69.

[3]张野,卢笳.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学业成绩及其发展背景系统间的关系[J].心理科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