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镇化背景下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8
/ 2

关于城镇化背景下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莉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卫生健康局 276800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呈现出迅猛的发展速度,驱动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这就意味着人口统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的城镇建设以及规划等起着基础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情况,我国的城镇化大背景下的人口统计受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规划、政策干预以及人口流动等多元化因素的影响,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导致在进行人口统计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阻碍,极大的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动摇了社会的稳定状况。因此,本文就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统计的现状及问题展开论述,探讨人口统计的基本措施,总结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意在提升我国人口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提高统计工作的能力以及效率,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统计;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主要侧重于沿海城市以及东部地区,在改革前三十年的成效显著,实现了改革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快就显现其弊端即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导致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居民为了改善生活状况,不得不选择前往发达地区务工,而且这类人在发达城市不具备基本的医疗保障以及社会保障,使得大部分文化素质低下、不具备技术能力的人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的负担。城市的发展状况意味着教育水平的不同,社会资源投入的不同等原因,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过大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人口统计管理工作的难度,导致人口统计过程中的各种难题。这就要求人口统计必须配合我国相关人口政策,实现城镇人口的有效统计,促进城镇化的发展道理更加顺畅,改善城乡差距。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我国社会的安定,提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

  1. 城镇化背景下人口统计的意义

城镇化的从最基础的理解是指扩大城市规模的过程,历年来对其定义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围绕着促进城市发展这一关键主题。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城市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城市文明建设的规模不断的扩大。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出台,政府以及社会经济群体的支持,我国的城镇化的发展率呈线性提升,实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发挥发展。而就实际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得出,我国城镇化发展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城市人口激增,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在获得方便快捷地生活体验的同时,促进着城市化的发展。另外,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城市人口素质的提升等方面,都一定程度上确定该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趋于完善。因此,在进行地区城镇化发展时,必须优先从这些环节进行改善与管理,使其发展获得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造,推动城镇化的整体发展[1]

城镇化的发展虽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但严重阻碍了人口统计工作的开展,使得城市的管理相对困难。而人口统计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城市人口的数量进行项目的决策,人口数量的信息影响着城市的民生政策,因此,必须积极寻找适合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人口统计措施,促进二者实现共同促进的效果。必须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城镇人口的重要问题,在城市以往人口数据以及现今人口数据的对比下,研究并提出科学适用的人口统计对策。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统计效率,必须要坚持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目标,缩小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促进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城镇化背景下人口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统计概念不统一

在我国的进行人口统计时,一般统计内容包括规模中的人口概念统计,简而言之就是统计的是哪些人。另一统计内容则是空间概念的统计,是指统计人口的范围,也就是统计什么范围内的人。而在实际的人口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两种统计概念的混淆,导致基于城镇化背景中的人口统计工作无法实现概念的统一,影响整体人口统计结果的准确,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导致最终的统计数据失去参考价值。人口的概念是具体城市的总人口数量、实际的居住人口数量、非农人口数量、城市常住人口以及城市人口等内容。而空间范围概念的人口统计一般以区域划分,重点涵盖市区、规划区、主城区及中心区、建成区以及规划建成区、中心城区等内容[2]。二者虽然在概念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在实际人口统计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内容因素的交叠,导致人口统计工作的难度大大加深。

  1. 人口统计口径不统一

在实际的人口统计过程中,统计口径不统一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了人口统计的效率,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不利于城市的稳定。最常见的人口统计口径差异一般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针对城市暂住人口的认定口径不同,有些统计单位认为三个月以上为暂住,有些认为是半年甚至是一年,标准不同,影响了人口统计结果的准确度。其二是针对常住人口认定的口径不一,同样的,不同的地区,对于常住人口法人界定标准不同,统计口径也不同

[3]。其三是针对居住人口的认定口径不同。以上人口统计的口技不一问题,在实际的人口统计中,虽然不足以引起整个人口统计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但是,依旧会对后续的城市规划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城市顺利走向城镇化发展的道路。

  1. 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量大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中、低发展水平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发展水平高的地域涌入,意味着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速度增快。而过高的人口流动速率,极大程度的影响了人口统计工作的实施,降低其工作的质量,以及统计效率。而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控制人口流动现状的相关政策有待加强,导致很多地域地区的人口流动肆意发展,流动数量以及流动速度都在持续的上升。这就意味着人口统计工作人员的负担急剧加重,而且流动人员数量很难得到精准的计算,最终导致人口统计结果出现偏差,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城市发展[4]

  1. 人口统计的方式过于落后

针对我国目前的人口统计方式,最普遍采用的是、走访人工统计的形式,导致我国的人口统计人就处于传统阶段,而人口统计方式直接决定着统计结果的准确性。我国的人口统计方式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有待加强,没有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保证统计方式的时代性以及科学性特征,不利于为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不能更好地为城市规划作出贡献。

三、加强城镇化背景下人口统计的有效对策

  1. 规范人口统计相关概念

针对实际人口统计过程中概念混淆的状况,必须规范人口统计概念,相关管理部门要进行精准的界定,有效的解决了人口统计工作概念性难题。严格将空间概念和人口概念区分开来,将二者所包含的内容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内容区分。另外,可以积极创新人口统计的现代化发展,借助科技工具来解决概念混淆的问题,有助于提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1. 统一人口统计口径

针对各地区对于人口统计口径不一问题,相关部门必须严格规范统计口径,以统一的标准来界定暂住人口以及常住人口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假设暂住人口超过常住人口的数量,统计标准始终要以常住人口为主要考虑,规范各统计内容以及要素的界定范围,统一人口统计的口径要求,对流动人员进行科学划分管理,提升人口统计工作的协调性以及统一性。

  1. 控制人口流动速度

目前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数量依旧呈现上升状态,为了保障中低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人口统计工作提供便利,相关政府部门必须提高对人口流动问题的重视程度,采用科学合理的划分以及管理,来缓解人口流动速率。不仅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数量的统计,也有利于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减轻发达地区的人口压力,促进中低发展地区的人口活动动力,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完善城镇化政策体制

为实现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人口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必要性。相关部门要积极完善城市的相关政策、福利待遇以及医疗体制,促进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生活,使得该区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镇化的转变[5]。有利于实现井然有序、高素质发展的城镇化目标,而人口统计工作是在整个城镇化政策体制中的重要环节,城镇化的发展要利用人口统计的优势,积极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人员就地就业的,人口的稳定得到提升,对人口统计工作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四、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口流动,使得人口统计的效率的提升迫在眉睫。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发展中,人口统计是我国在进行科学配置城市发展资源的重要指导依据,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要求我国城市人口统计部门必须提升其工作效率,对人口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根据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统计的实际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从根本上攻克人口统计难题,使得城镇人口的统计手段更加的现代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城市未来的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 房红霞.浅谈城镇化背景下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20.

[2] 夏祥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障碍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 2019.

[3] 王习贤,贺治方.城镇化背景下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21(2015-5):78-82.

[4] 胡睿.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地挂钩实施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 王利红.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研究[J].理财(财经版), 2019.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