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应用型机电类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类专业为例

/ 2

工学结合应用型机电类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类专业为例

刘西印 邹良华 曹丽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摘 要:本文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五个机电类专业为例,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工学结合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研究与实践,学院拓展了校企合作的范围和深度,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很大。预计到2025年,在制造业重点领域,机电类高技能人才需求将达到450万左右。

一、 工学结合机电类人才培养现状

1.工学结合校企协同深度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与行业企业有一定的联系与合作,并且不断拓展和扩充。但高校优势在于人才智力、试验设备及科技信息等,代表着先进的学术理论,掌握较多的师资力量和学生资源,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而企业优势在于生产、资金、市场信息等。大学的研究工作更多的是侧重于科研成果,而企业则更加希望提高生产效率,两者在传统观念上存在差异,故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状态,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仍需改善。如何在产学研合作环境下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如何构建产学研互动模式等现实问题急需在实践中去探索解决。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制造业、工业4.0等现代化技术的革新,对机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不断升级,在实际生产中,依靠单一的技能往往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是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培养模式的升级需要变革。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与地方经济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方向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相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无法体现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导致无法很好地服务地区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适应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校外实践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3.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国内企业对实践创新人才需求激增,而高校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工程创新能力的认识比较模糊,缺少必要的系统培养和指导,导致创新实践能力较弱,无法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应。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地在相关实际生产工作岗位中历练过,缺少实际企业工作实践的经验,故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执行者,特别是在专业技能领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培训,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工学结合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加强校企深度融合

在当前国家产业转型的大形势下,高等学校应该一如既往地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以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产业改革的需要,拓展同社会各界力量的合作领域,实现学校与企业及其他科研机构的协同发展,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社会发展注入高新技术和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学院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需求,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唐山鑫万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市长智农工具设计制造有限公司、唐山市燕南制锹有限公司、唐山舒适五金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唐山远宏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秦皇岛曼国化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石家庄正诚饲料机械有限公司、秦皇岛威卡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山船重工有限公司、保定长城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紧密对接,分别与达成了意向,就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合作。与企业共建省级“光伏组件制造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和“光伏组件封测设备工程研究中心”两个中心。

2.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新型制造行业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机电类专业“项目工程师”的目标。学院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实施“工程教育基础+专业方向+项目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提高拓展等课程平台构成的、以应用为重的理论教学体系,以专业技能培养逐层深入的、以能力为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工程训练、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体系.项目实践方向特别注重工程实践项目的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培养,主要通过校企联合形成“工程认知、工程培训、工程素质”三个层次的工程实践。分为三类实行学生-企业(或导师)双向选择。第一类是学生与企业已达成就业意向的,原则上须与企业草签就业协议,实现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零适应期”的培养目标;第二类是以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为主体,原则上以专业教师与企业具有合作项目为前提,企业具有接纳研究生、本科生从事实际项目开发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食宿条件为背景,此类侧重以实际产品的设计开发为目标任务,以导师负责的项目小组制为运行方式,不追求人数的规模,充分保证企业阶段的培训方案可操作落实;第三类为已经有创新创业成熟想法的学生,为他们配备合适的导师,实行导师制,进入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

3.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学院坚持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倡导实习实训、创新项目大赛、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提升。在生产一线开展毕业设计,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研发,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工程能力。近五年,依托“电子爱好者协会”、“3D设计联盟”等专业社团,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获评全国十佳社团,连续被评为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3D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获奖15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5项,省部级奖励96项。在毕业后被企业录用到生产一线“项目工程师”岗位,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良好结合。

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以“立足河北、辐射京津”为服务面向定位,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学生研究生录取率近2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

三、结束语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加快教育与产业的全面对接,既能拓宽院校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管道,推进产业与院校的“深度融合”有助于高校持续从“产、学、研、用”四方面深化机电类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数字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鲁明珠,王炳章.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沧州师范学院机电类专业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115-118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机电类复合人才的研究与实践》(G2019GJJG307)

作者简介:刘西印(1970-),男,河北秦皇岛人,教授,研究方向:自动化技术及机电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