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类高校导视系统设计课程新的教学形式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对艺术类高校导视系统设计课程新的教学形式的思考

姜新颜 姚鲁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41

【摘要】本文结合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的对比,从课程的实施流程、效果与反响、收获与启发方面具体阐述了对导视系统设计课程新的教学形式的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教学改革;视觉传达;导视系统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下,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视觉传达设计由此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优秀的设计人才层出不穷。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主导地位。据目前教育部统计,我国约有千余所大学开办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校不同年级的本、专学生约有十余万人。在这样的大规模教育背景下,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以及教育怎样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人的需求等问题,都将是各高校所面临的普遍问题。[1] 现代平面设计进入内地的时间较晚,从改革开放迄今仅有约四十年的历史,而西方平面设计的发展已逾百年。中国现代平面设计与西方相比,在层次上仍稍显不足,在相关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的发展也不够成熟,仍有许多不足和欠缺之处。在高校的视觉传达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与方式方法能够回应这种社会需求,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认真地思考。

一、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现状的观察

目前高校艺术类或设计类的一般教学形式与课程安排:课程时长约为四周,首先,教师以ppt为载体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大量观赏优秀的设计作品,学习优秀的设计思路。其次,每周布置相关的练习任务和主题作业,难度依次加大,隔周在班级内点评、分析,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会投放到合适的比赛。课堂上能够随时与教师沟通、探讨专业上的问题,也可以在课下通过班级群或私信咨询老师解答疑惑。在缩短与老师的距离感的同时,也及时地得到了老师们的反馈和建议。学期末依据出勤、课堂表现、完成作业质量来对学生综合评分。

二、新教学形式的内容与体验

本次课程用来观察对照的教学课程为导视设计,课程安排如下:课程分为四周,每一周都有相应的任务。两个班级由两位老师共同授课。首先,两个老师分别向各自班级的同学介绍和讲解导视系统的理论知识,随后介绍四周的任务路线图。实际操作方面,每个班级16人分成四组,每组四人,共八组。四个人是一个团队,对美术教学楼进行导视设计,共同策划方案,并最终制作出一个有代表性的实物。老师扮演甲方,负责对八个组的方案进行评审,根据其设计理念、方案质量、提案陈述等多方面考评,最终评出全场大奖与优秀设计团队。八个组互为竞争关系,力求拿出最好的方案以赢得甲方的青睐。最终排名第一的小组将获得全场大奖,同时荣获最佳设计团队称号。期末的评分根据小组排名情况进行评分,以小组为最小评分单位,所以小组四人同分。

第一周需要完成概念设计,每一个组至少提出两套方案。第一天,给团队取名,完成组内任务分工 。接下里的几天,根据教学楼的实景进行设计。每组每次派一名同学到教学楼内实地考察、拍照。观察哪些地方需要做导视设计;教学楼自身的导视设计存在哪些不足。根据发现的问题,思考并设计方案。在贴合教学楼的实际情况下,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期间,老师分享给我们丰富的优秀导视设计作品作为参考。完成好的方案将会在第二周进行展示,然后由老师和小组一起进行方案二选一的商讨与敲定。

第二周,进行提案展示,展示有三个环节。首先,由各小组的代表讲述方案,时长规定在15分钟内。然后是Q&A环节,我们以“同事”、伙伴的关系向其他组提问。这是一个发现各组方案的漏洞、提出修改意见、大家一起探讨,研究方案的过程。最后是由老师们敲定方案,在学生们提出的方案中,选择出设计理念和可实施性综合比较当中相对较好的方案,作为团队接下来的策划方向。老师们同时也会根据我们的提案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例如:本团队设计的概念是设计一个“引路人”的形象,代替传统的箭头作为导视标识指示方向。老师告诉我们“引路人”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抽象的图形而非具象的形象,让我们赋予图形人的特征。接下来就是结合建议继续完善方案,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方案。

本次课程,每个组的创意都别出心裁,方案各有千秋,学生们的作业完成度和质量很高。在提案的过程中,八个组的思想相互碰撞。在听到其他组的提案和提问时,会激发灵感,收获启发。模拟职场和比赛的形式,使学生们对本次课程非常沉浸,老师们也很乐在其中。

但在某些环节上尚存在不足。比如:学生们不能做到每一周完成好相对应的任务,会有两周甚至三周只完成一周的任务量的情况出现。展示环节有些拖沓,很多同学没有认真听取其他团队的提案。在管理上和秩序上还有待提高。

  1. 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思考

综合比较以上传统教学形式和新教学形式两种授课方法,笔者有以下几处观察:

受多年的考前学习模式影响,学生比较尊重和依赖老师, 更喜欢“听”而不是“说”,相比之下学习也比较被动。 随着目前国内设计教学的改革,很多优秀教师都已逐渐改善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见解。但由于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与评论(CRITIC)这一环节,学生很难听到来自其他同学的声音。再加之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学生经常会把教师的评价或建议当成风向标。教师的看法或修改意见很有可能对学生的作品甚至整体设计风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专业技能在短期内得到快速提高和强化,作品效果急速形成。但也往往容易导致设计风格的单一性和设计思维的模式化。[2]

新的教学形式的Q&A环节,以学生们的目光审视彼此的作品,学生之间互动讨论与评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团队之间相互讨论、认可、鼓励。都让我们得到了除老师以外的其他声音。

传统教学形式,以教师输出为主,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学生们的吸收,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不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的锻炼还不够。

新的教学方法,形式新颖、有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赛的形式引入了期待和悬念,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出人意料,而使得整个授课课程显得丰富而饱满。团队合作中,学生们也很容易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特长进行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在方案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个人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独立分析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结束语

总结两者的比较,新的教学形式在内容上更加丰富饱满,对学生们综合能力的锻炼更强,课程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相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们对市场需求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未来的职场生活更加地憧憬。使学生们对课程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笔者希望通过本次论述,给其他艺术高校设计课程的教学一些借鉴与启发。




【参考文献】

[1] 吴桂香.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02):27-28-26

[2]阮诺男.《中美设计教育差异比较》[J]. 艺术教育2013,(01):151

姜新颜 姚鲁(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辽宁沈阳110041)

姜新颜(2001.10),女 汉族 辽宁大连人 学历:本科 学生 从事视觉传达研究

姚鲁(1981.2),男 汉族 辽宁沈阳人 学历:本科 职称:讲师,从事海报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