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世界里的妈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精神分析世界里的妈妈

何思延

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 637000


摘要 心理学领域常常强调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更是无可替代。现代社会,大家对这一观点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每一个妈妈都会思考,怎样当一个更好的妈妈,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妈妈这个角色背后的意义以及妈妈们应该怎样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原生家庭 60分妈妈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母亲的角色无时无刻都在被提及,各类文章中也总是在强调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我想我们可以试图用文字描绘一下,精神分析世界中的完美妈妈应该是怎样的。

一、60分妈妈

温尼科特有一个著名的概念“Good enough mother”,曾奇峰把它翻译为“60分妈妈”。①60分这个概念是在中国背景下提出来的,60分代表着及格,具体可以描述为:

在孩子感受到了最大恐惧和威胁的时候,母亲还没有出现。(0分妈妈)

在孩子每次面临恐惧和威胁之前,妈妈就出来干涉。(100分妈妈)

在孩子体验了恐惧和威胁,感到绝望之前,这时候母亲出现并给予支持和安慰。(60分妈妈)

100分的妈妈,其实和0分的妈妈一样糟糕。前者会创造一个人格非常脆弱的孩子,后者会创造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比如你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妈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那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老是无法让她满意呢?这种感觉的根源来自于完美妈妈把自己身上的不完美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所以孩子老是让自己不满意。②

温尼科特还提出了一些概念:

“Holding Environment”,即“抱持性环境”。也就是说可以在婴儿的自体满足中给予认可,也可以在婴儿受挫时给予保护。我的理解,是妈妈给孩子提供一个基地,孩子快乐时回来和母亲分享,孩子受挫时回来感受母亲的宽慰。

“Span”——“母婴间隙”。在婴儿和母亲之间、孩子跟家庭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甚至是不同的民族之间都应该有一个间隙。前提是母亲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觉得:我如果不管的话,他一定会变得糟糕。

二、怎样成为60分妈妈

以上观点都是精神分析中,关于母亲的观点,那回到生活中,这样的母亲应该是怎样的呢?

1、有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生活意味着母亲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事业,或者有属于自己个人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在中国,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母亲:为了孩子读书,放弃自己的工作,放弃自己的独立空间,放弃自己的爱好,专门陪孩子。我认为,母亲可以选择全职陪孩子,但也可以同时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是一个保证你和你的孩子不至于融合在一起的重要之处。反面例子是,当妈妈放弃“我”,而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孩子的母亲”时,会容易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无视无刻不感受到被监视,被控制。如果孩子没有让妈妈得到相应的回报时,比如成绩好,那么母亲又会觉得非常受伤害:我都放弃我的一切来陪你了,你还学不好,你还要一天气我。有这种想法的时候证明你们已经突破了“母婴间隙”。这本是母亲自主的选择,但现在变成了一种牺牲,“牺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不平等的意味了。

有自己的生活还有一个好处:给孩子树立一个健康的榜样,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个会享受生活、会享受快乐的妈妈。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这也会让他去享受属于他的快乐生活,而不是一个为了生活的机器。

2、适当偷懒

在中国,有这样的一些词可以形容母亲: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现实生活中母亲也确实是这样做的。现在,我也有了切身体会。我平时都是一个人住,父母每周会来,每次来就会给我拿点菜、肉、水果等等。但因我实在吃不过来,不想浪费,所以就让他们不拿。我妈说,看着其他那些妈每次来看儿女都是大包小包的拿,远的还拿快递寄,我都觉得过意不去。这段话,突然让我思考,母亲这个角色好像就与做饭、洗衣、照顾这些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哪位母亲做不到好像就不称职一样。母亲的角色应该丰富多彩,而不仅仅是一个“抚养者”。

所以,作为母亲,也有累的时候,也有想偷懒的时候,也有不想洗衣做饭收拾房间的时候,也有不想无微不至、嘘寒问暖的时候,有时候也可以暂时放放这样的角色。从小就让孩子学会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大一点之后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再大一点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再大一点就要让孩子学会享受快乐,这都是母亲该偷懒的时候。

有趣的是,上面说的有自己的生活,适当偷懒,应该是母亲们生孩子前本来的样子,但当了母亲之后,这个身份让她们变得“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看起来其实只要每个女人在成为母亲之后,继续保留自己那个“我”的角色,是一件好的事情。

咨询中心主任在母亲节时,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她的女儿说:“我喜欢我的妈妈的一点就是:她总是可以把自己搞得很自在,她工作很开心、不工作也很开心,一个人的时候很自得其乐,一群人在的时候又很疯狂。我走得多远都不会担心家里的老母亲会不会在门口流着泪盼我回家,因为她的快乐的源泉只是她自己。她不会提醒我天冷了要加衣服,因为她知道我冷了自己知道穿,但是当我真正需要她帮助的时候,她又会不遗余力的帮助我。”事实证明,这样一位妈妈培养了一位独立、自主、快乐的女儿。


参考文献


  1. 缪小幼,李鸣.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观[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3):221-223

  2. 曾奇峰.你不知道的自己[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8.

[3]曾奇峰.幻想即现实[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