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服务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在社会服务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张雯

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 250400

摘要:社会服务作为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课程活动,与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完全契合,若能够将社会服务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将有助于社会服务突破当前占据“支配”地位的学科课程的“重围”,同时也将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拓宽路径,达成双赢局面。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梳理了社会服务发展核心素养的机理,将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主题与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对标,最后提出社会服务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与支持条件,力求使社会服务发展核心素养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社会服务;核心素养;综合实践

1、社会服务发展核心素养的机理

1.1.能够提供展现素养的真实情境

核心素养面向的是愈加复杂的21世纪以及未来社会,“凭借单一学科在‘真空’环境中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强调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加依赖于真实情境中进行的真实性学习。“素养正是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生成的”,素养的形成依赖于情境,根据素材来源,情境又可以被分为虚拟情境和真实情境,人为创设的模拟情境对于素养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但效果有限,“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社会服务活动在广阔的社会范围内开展,复杂的社会空间为学生创设无限多个真实的学习情境,情境中各种要素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得以主动地“解决真实问题、涵养高阶思维、培育真实学力”,即进行真实性学习。

1.2.能够实现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

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素养。“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知识”,“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核心素养是一种统领各学科课程标准、连接各学科的高级素养,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依托于具体的学科课程又要依托于跨学科的课程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作为其四大方式之一的社会服务具有的跨学科性、活动性与培育核心素养的需求不谋而合。

1.3.能够促进核心素养的价值融合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兼顾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体自我发展的需求。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构建的核心素养体系虽各有差异,但都强调在个人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也将“社会参与”作为核心素养的三大领域之一。

学校是一种经过控制的特殊的社会环境,“简化”是学校的特殊功能之一,学校要“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并且“选择相当基本并能为青少年反应的种种特征”,这种经过“简化”后的社会环境与真实的社会环境是存在差异的,在课堂内、学校领域内,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元素是有限的,核心素养的培育空间不应等同于学校教育空间。社会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进入真实社会环境的机会,体系化设计后的社会服务课程让他们能够从“简化”后的社会环境中循序渐进地进入真实的社会环境,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2、社会服务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

2.1.在“劳动参与”中发展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素养

社会服务中的劳动参与主题主要分为四大版块:自我服务、家庭服务、学校服务和社会服务。自我服务是学生参与劳动的基础和前提,小学低年级阶段(1-2年级)学生在家长的指引下学习基本的自理技能,形成基本的自理能力,以便为后续服务他人的劳动打下基础。当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家长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教授给学生更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此外,教师可以固定每周或每月安排家庭服务任务,学生和家长根据家庭内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劳动类型完成家庭服务活动。在家庭之外,学生在学校也需要完成劳动任务。学生以个人、小组形式完成校园清洁、校园美化等劳动任务。

2.2.在志愿公益中发展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素养

志愿公益类社会服务活动以作为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为主,如成为校园志愿者、组织爱心义卖、为特定赛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等,此类服务活动主要发展学生学会学习、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素养。以作为大型赛事志愿者为例,参与学生主要为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的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参与学生主要由赛事主办单位进行管理和指导,根据其优势和特长,学生与管理人员协调选择具体工作。参与培训后,服务活动期间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还要与整个服务团队沟通、合作,其社会责任感将在服务过程中得到提升,责任担当素养得以发展。在服务行动中实践创新素养中的劳动意识、问题解决要点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不同的服务工作要求学生必须借助不同形式的劳动来完成任务,如进行场地布置、宣传资料制作发布等,在参与这些劳动过程中,其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运用劳动完成任务后获得的满足感则让学生更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2.3.在文化宣传中发展人文底蕴、学会学习、责任担当素养

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该活动首先由教师发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选择自己感兴趣且具有宣传价值的传统文化作为宣传主题。然后学生组建宣传小组,根据传统文化的性质制定可行的宣传方案。在活动中,学生收集资料的同时就是在了解我国人文领域内的知识。学习不同形式传统文化则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习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提升其审美情趣。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的提升共同促进学生人文底蕴素养的发展;宣传传统文化需要学生对文化本身有基本的了解,学生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这为学生信息意识的提升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促进其学会学习素养的发展;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也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尊重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其文化自信,促进其对国家的认同,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得以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社会服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方式之一,因其能够提供展现素养的真实情境,实现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促进核心素养的价值融合,提供评价核心素养的材料,因而具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作用。因此,应通过劳动参与、绿色环保、关爱他人、志愿公益、文化宣传五大方面的社会服务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新官.美术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作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24)

[2]罗发祥.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传播力研究.2019(16)